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老師愛的便利貼,七成學生更願意學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連續3年會考,1/3的國中畢業生,英數兩科未達基礎學力;國際評比也顯示,台灣有20萬中小學生面臨「學不會」的困境,學習系統、教育政策,出了什麼問題?

學習弱勢的成因複雜,但老師可以先評估學生的情況後,從三個關鍵面向著力,對症下藥讓學習產生良性循環。

第一線面對學習弱勢生的教師和學校,常在「教育」和「教學」間取捨掙扎:對看似「怎麼都學不會」的弱勢孩子,是要放棄對學業的期待,讓他們願意來學校唱歌、跳舞、打球,藉此建立品格和信心,有「被照顧到」就好?還是要「鐵杵磨成繡花針」,不放棄標準,讓學生投入更多時間在國英數的學習?

答案可能不是二選一。長期研究補救教學的台師大教育學系教授甄曉蘭強調,影響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有三:

1.要不要學:涉及學生的動機和自信,他是否相信努力是有用的?他是否相信自己學得會?他有沒有想要學得更好的意圖?他對學習的主題是否保持好奇,願意探索?

2.會不會學:牽涉到學習的方法。

...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老師愛的便利貼,七成學生更願意學
閱讀完整報導,請見《親子天下》9月號紙本雜誌:為何孩子學不會?




想養出不偏食的寶寶,關鍵在於用餐氣氛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許多家庭都曾因為孩子偏食、挑食,每天上演親子革命,然而,多數偏食的孩子並非天生如此。《紐約時報》指出,寶寶愛吃什麼其實並不是因為食物本身是否美味,而是......

我們都以為寶寶吃東西的判斷可能來自食物好不好吃,但是其實寶寶是根據觀察別人吃東西時的反應來回應對食物的喜好。康乃爾大學心理及人類發展學系副教授凱瑟琳‧金斯勒(Katherine Kinzler)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一歲大的嬰兒就能理解人類對食物的選擇,而這也取決於他們的社交或文化環境。

金斯勒教授於《紐約時報》撰文說道:「我們發現寶寶對食物的偏好並非取決於食物本身,而是先觀察吃下食物的人的反應。雖然在寶寶學會說話前,我們無法得知他們內心的真正想法,不過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的長期實驗觀察,寶寶對眼前事物是否有興趣,會決定他們的目光停留長度,寶寶在感興趣的事物上,眼神會駐足較久,因此我們透過這個方法,讓超過200位1歲大的寶寶先觀看一部關於食物喜好的影片,並從中觀察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食物偏好所產生的反應」。

溫馨、健康的用餐環境,是寶寶「學吃」的關鍵

實驗結果發現,寶寶心中似乎對於「社交文化」與「食物」間有種特殊的連結。當寶寶看到兩個人的行為看起來像是朋友,或是說相同的語言,寶寶就會期待看到他們偏好相同的食物,而如果兩個人之間互動冷漠、表現的像是敵人,抑或是說不同的語言,寶寶則會認定這兩人各自偏好不同的食物。

不過,當寶寶看到某人表現出對某種食物的厭惡感,則不論眼前這兩位是否來自相同社交背景,寶寶也會預期下一位品嘗這個食物的人肯定也不喜歡。

由此可見,寶寶不只是吃下被餵食的食物,也同時在觀察大人對食物的反應,並從中找出「誰吃了什麼食物?」、「跟誰一起吃?」之間的線索。

「家庭的用餐氛圍」就是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的最佳場所,從孩子一歲開始,可以慢慢讓他們與家人同桌吃飯,親子間的用餐時光能提供孩子模仿與觀察大人吃飯的機會。

「當我們讓幼兒置身於一個大人們會選擇健康食物的社交情境裡,那麼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認為『健康的飲食』是生活的必需,寶寶的偏食習慣也會自然漸漸消失,所以,想養出不會挑食的健康寶寶,得從經營良好的用餐氣氛做起」金斯勒教授微笑說道。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想養出不偏食的寶寶,關鍵在於用餐氣氛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想讓孩子學得更好,別繼續坐著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開學了,孩子花很多時間坐著學習,但是研究指出,久坐會降低學習成果,想學更好,增加體能活動能有效刺激大腦靈活運作,適度的運動更能強化體能與心智,讓人從容應戰!

英國神經學家暨作家本‧馬提諾加(Ben Martynoga)於《衛報》撰文指出,人們普遍認為在開發大腦的認知能力上,閱讀書籍和算術練習等傳統方式絕對會比跑步、玩樂、活動來得更有幫助;事實上,當肌肉獲得額外的運動量時,除了能加速活化大腦負責訊息處理的灰質(grey area)外,在記憶力、專注力與創造力上都將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還能兼顧心理健康的發展,可說是好處多多。

以下是透過運動提升大腦學習力的四大優勢:

優勢1:「有氧運動」有助提升記憶

馬提諾加教授率領研究團隊針對孩童、成人及長輩進行有氧運動實驗觀察後發現,所有測試者大腦的海馬迴(hippocampus)均受到強烈刺激,並活化主掌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神經細胞生長的速度,也就是說,有氧運動不僅可以雕塑身材,同時,還能持續提升記憶力與心血管的強度。

「運動會慢慢擴充你的『大腦記憶硬碟』,同時對記憶力也有明顯的幫助」馬提諾加教授說道。

來自德國的科學研究也證明,和緩的運動有助於記憶力的提升;也就是說,若一邊以散步或悠哉地方式騎著自行車,一邊背誦複習著單字,其學習效果將遠比坐著朗讀更加容易記憶,不過切記千萬別運動過度,否則壓力指數也將隨之增加。

優勢2:「輕量有氧」有助保持專注

除了增進記憶力,運動也能讓孩子在學習時保持專注。研究指出,德國在學孩童只要在課程前後休息的20分鐘內,進行像是簡單的雙人丟球等適量有氧運動,就能有效提升孩童在每一堂90分鐘課程裡專注聽講的時間。

美國也進行類似的隨機對照試驗,並檢視為期一年的課後運動訓練成效,結果顯示:除了體魄更加強健外,讓人出乎意料的是,孩童在執行與掌控力上也有顯著改善,不但能專注執行多元化的任務,更能同時處理複雜的資訊。

優勢3:「瑜珈」有助克服焦慮

不論喜不喜歡,體能運動都能讓人心情大好。最新研究指出,許多跑者在密集運動後,皆產生莫名的愉悅感,除了肇因於體內腦內啡(endorphin)不定量升高的緣故之外,更是因為觸動了大腦裡幫助舒緩神經,加強鎮痛的「內源性大麻素系統(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的關係。

運動對於克服焦慮也有顯著成效,當焦慮指數增加時,除了心跳加快、我們的專注力也會跟著下降;這同樣也會帶動我們身體機能,不是轉變為憤怒反抗,要不就是躲避逃跑的模式,這時,建議可以透過像是「瑜珈」來控制呼吸及動作,使身體得以放鬆。

研究上更連續八周持續觀察每天練習瑜珈及冥想的學員,在降低壓力的成效上,與透過自我方式消除壓力的人具有相同效果,在他們的大腦中負責壓力、恐懼、焦慮等情緒控管的杏仁核(amygdala)都因此更加和緩。

優勢4:「散步」有助迸發創意

美國著名作家梭羅(Thoreau)、德國詩人尼采(Nietzsche)和其他創意典型工作者都一致認為:「散步」能助想像力一臂之力,原因在於,不論是爬山健行,或只是在校園中漫步,都將促進思考的發散,去年也經心理學家實驗證實。

運動延伸出來的好處讓我們知道,大腦並非獨立於身體的運作,你加諸在肌肉上的磨練都將成為身心靈的鍛鍊,所以別擔心非得進行特定的運動,只要先找到喜歡的項目就可以開始著手,身體與大腦將告訴你答案,所以別再「坐」了,動起來吧!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想讓孩子學得更好,別繼續坐著

-----大腦與身心並用效用多多,這篇也值得延續閱讀------

EQ大師丹尼爾.高曼:史上第一個「分心時代」讓情緒混亂


在智商(IQ)是衡量人類成就唯一指標的九○年代,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用大腦科學提出「情緒智商」(EQ),證實情緒並非善變的心情,是大腦與心互動的結果,是智能的一部分,深刻影響學習、工作與人生。

作者:賓靜蓀

在智商(IQ)是衡量人類成就唯一指標的九○年代,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用大腦科學提出「情緒智商」(EQ),證實情緒並非善變的心情,是大腦與心互動的結果,是智能的一部分,深刻影響學習、工作與人生。

高曼革命性的主張奠定他情緒教育大師的地位,他的書全球熱銷五百萬本,不僅在教育界,也在企業界掀起全新的管理和決策方向,入選《時代雜誌》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本企管書籍。

高曼參與成立「學業、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的協同機構」(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 ),倡導從幼兒園到高中各級學校教育中,應融入情緒學習課程,啟動全球情緒教育運動。

今年六十八歲的高曼,從大學時代起每天練習靜坐,他的個人經驗和科學研究都肯定,靜坐有助專注力。他在最新著作《專注的力量》中,探討3C產品充斥的分心時代,專注力的重要和影響,以及和情緒教育的關聯。

在《親子天下》的獨家專訪中,高曼憂心這一代孩子「在有史以來最容易分心的環境中長大」,專注力愈來愈薄弱。但也帶來好消息,專注力就如同「心智肌肉」,是可以訓練和鍛鍊的。他指出,專注的練習,有助於情緒穩定,並可加速情緒技巧的學習。以下為專訪內容。

Q1:你倡導情緒教育近二十年,情緒教育對中小學生為何如此重要?

我參與創立的芝加哥大學「學業、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的協同機構」,二十年來蒐集全球各種情緒教育課程,並做科學分析和研究,不斷發現情緒教育有很多驚人的好處。最明顯的,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比較快樂;也比較懂得和同學相處,人際關係改善;他們的偏差行為也減少;更重要的,他們在課業上表現得更好。

一年半前,一項大型研究比較兩百多個情緒教育課程對孩子的影響,樣本數是二十七萬個中小學生。結果顯示,接受過情緒教育課程的孩子,因為感受到老師同學的重視,喜歡上學的比率提高一○%;在學校裡的暴力、霸凌、反社會事件平均減少一○%;學業成績改善一一%。因為注意力和情緒有很關鍵的連結,情緒上愈煩躁、壓力愈大,就愈不能專心,愈不能專心,就學得愈糟。所以情緒教育不僅幫助孩子管理情緒,也協助他們成為一個更好的學習者。

這類研究改變了教育界的氛圍,讓愈來愈多老師了解,情緒教育很關鍵,因為不只是對學校好,也協助孩子學得更好。

腦科學的研究也證實,當人心煩意亂時,腦中負責處理緊急狀態和威脅的「杏仁核」就會啟動,神經迴路會傳遞訊息到掌管決定、執行的中心「前額葉」,送出阻隔信號,也就是說,杏仁核會「劫持」前額葉,讓你做出以後可能會後悔的事。如果前額葉的神經迴路較強壯,就能管理生氣、煩惱、失望、恐懼等負面情緒。

腦部(尤其是被稱為「決策腦」的前額葉)要發育到二十幾歲才成熟,這段期間的神經可塑性非常重要,藉由情緒教育中不斷的重複體驗,就可以更好的方式,塑造孩子腦部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變得更快更強。

Q2:你認為有效的情緒教育課程,應該具備哪些元素?

最有效的情緒教育課程應該同時具備五個面向:自我覺察、自我管理、同理心、社交技巧、做決定。而且要按照孩子的年齡、以他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釋、練習。好的情緒教育課程會改變整個學校的文化,而非只碰觸到幾個議題,校長這樣對待老師,老師這樣對待學生,學生彼此這樣對待,這是整個學校文化。很多課程也請父母、家庭加入,因為不只在學校,情緒教育有助孩子的全面生活和一輩子。

學校的領袖必須相信這樣的課程,老師必須要接受良好的訓練,因為不像你教幾何,讓孩子理解就好,情緒教育關乎你是怎樣的人,你的狀態如何。老師們都很喜歡,因為很有效,孩子在班上的行為會比較好,老師比較不需分心。

最好的情緒教育也大大降低學校霸凌事件的發生機率。因為它強調孩子彼此同理,鼓勵孩子不要消極的當霸凌事件的旁觀者,而是積極的表達不贊成霸凌行為,讓霸凌者知道,這樣做並不好。這種態度改變了遊樂場(操場)和學校的文化。

美國校園裡有很多種反霸凌課程,有些有效,有些無效。有效的是完整的情緒教育,教孩子自我覺察、自我管理、同理心、社交技巧等,而且全校每個人都包含在內,校長、老師、學生都持同樣態度。那些無效的反霸凌課程則只道德勸說,告訴學生:「霸凌是不好的,你不能這樣做。」但光用勸說還不夠,你必須教孩子去同理自己和別人的感受,彼此連結、了解。你必須要讓霸凌者感覺羞愧,你要告訴他,這是最愚蠢的行為,讓他看到,你不允許他做這樣的事。

Q3:華人社會有時比較重視和諧,強調容忍,反霸凌課程有文化差異嗎?

這裡一定有文化差異。如果保持沉默的用意是維持群體的和諧,那不是真的和諧,是犧牲被霸凌者為代價的和諧,反而是一種你有意忽視的不和諧。若大家對霸凌保持沉默,等於間接認可霸凌者:「你這樣做是可以的,因為我們不會怎麼樣。」保持沉默和視而不見,反而引誘、支持了霸凌者,恰好是一個錯誤的方式。

霸凌很隱諱,所以你要讓孩子自己表達,因為大人常看不見,但其他的孩子知道。我想在台灣很難要一個小孩站出來反對霸凌者的行為,但如果十個小孩、二十個小孩一起站出來就不一樣了,我想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

美國情緒教育中,反霸凌練習在小學非常成功。校長將霸凌者送到課後活動俱樂部,讓他們和行為良好的孩子一組,一起玩、一起活動。研究顯示,霸凌者會扭曲對他人臉部表情的理解,他們會將中性的臉部表情看成是充滿敵意的。所以在上述的情境中,他們學到如何恰當的表達,如何恰當的跟人相處。我想這是典型的美國做法。許多研究企圖找出造成孩子去霸凌別人的深層原因,在美國被證實出來,霸凌者童年時都曾經被父母虐待過,透過介入,可以改變這種行為模式。我呼籲台灣的心理學家、兒童發展學家為台灣做研究,找出台灣獨特的解決方法。

Q4:你最新出版的新書名為《專注的力量》,這個議題和情緒有何關聯?

我的寫作通常根據最新科學發現,這兩、三年我讀到許多用不同方式探究注意力的研究。的確,這一代孩子在一個人類有史以來充滿最多讓人分心事物的環境中長大,注意力愈來愈弱。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讓我們愈來愈分心,無法專注進行手邊的工作,或專心對待他人,因為想要做手邊工作以外事情的衝動愈來愈強,連大人也不例外。注意力不足,已經成為常態。

對線上遊戲成癮,每天花很多時間傳簡訊、上臉書、互動聊天,這是全世界的問題。在這個「分心時代」,我們必須非常強調、更刻意的教導孩子學會忽視分心事務、專注的技巧,因為注意力愈集中,做任何事的表現都會更好。

我看到注意力真是情緒的一部分,注意力有三種:聚焦於自身、聚焦於他人、聚焦於外在世界。而情緒教育的第一部分關乎自我覺察、自我管理,就是「對自身的專注」;第二部分強調同理心、社交技巧,則是「對他人的專注」。教導孩子覺察到自己已分心、立刻再把注意力帶回目前正在做的事上來。這是一個關鍵的能力,重點不在要你專心,而是要你在分心時立刻把注意力找回來,這個練習會強化腦部注意力迴路的連結,而這個部位,正好就是平靜壓力情緒的那個部位。我認為,情緒管理的下一步,就是訓練專注技巧。

紐約哈林區有一所小學,一個七歲孩子很難過的來上學,因為他認識的人被槍殺了。老師問:「誰有類似的經驗?」竟然全班都舉起手來,這個班上還有一半孩子有特殊需求(注意力不足、過動等)。我參觀前預期,這個班一定很混亂,但是出乎我意料的,全班很專注、很平靜。

祕訣是這班孩子每天都做一個「呼吸夥伴」的練習。呼吸夥伴就是孩子帶來最愛的一隻絨毛玩具,孩子們躺在地板上,把絨毛玩具放在肚子上,他們數著一二三呼氣和吸氣,同時注意玩具跟著上下起伏。注意自己的呼吸時,孩子意識到心思飄移了,就把它帶回來。透過這個簡單的練習,孩子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同時也練習從負面情緒中迅速恢復,結果就是全班一整天都比較能專心、比較平靜,學得較好。

根據一項內在復原力計畫的研究,孩子透過呼吸練習強化專注力,他們學會其他情緒課程技巧的速度將加快一、兩年。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這個訓練可以加深加廣,讓挑戰更難一些,例如七年級的學生你可以要求他們練習呼吸靜坐十五分鐘。

Q5:但這一代年輕人常以能夠一心多用的多工(multitasking)為傲……

一心多用的多工是一種迷思。科學研究證明,你不是把你的專注力同時「分割」在很多件事上,你只是很迅速的將注意力從A轉換到B。當你轉到B又轉回來,其實你已經喪失了當下,得花更多時間重拾原本的完全注意力,比你持續專注在A還要久。所以一心多用是一個謊言。

我們的專注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只能一次專心在一件事上。大家常忽略,專心會帶來一種愉悅和享受,特別是你專心到不需努力、無意識、反射的境界時,例如看一本好書、好電影,大腦喜歡這樣的狀態,所以會企圖專注。

但你必須喜歡你在做的事,才能享受專注的當下,達到心流,一種完全的專注狀態。例如跟你愛的人在一起,你就會找到這種心流的感覺,很快樂。孩子在學校學習時能進入心流當然很好,但我想那不會常發生。

好消息是,注意力就像一種心智肌肉,是可以鍛鍊的。像在健身房,你做了幾個舉重訓練,你的肌肉就強壯一點,靜坐是完全一樣的原則。

紐約小學的「呼吸夥伴」就是一種心智運動(mental workout)的典範,只要注意兩個動作:察覺到心思飄移,又把它帶回來,在這個關鍵時刻,你就變得正念(mindful)。

正念就是意識到自己心智的狀態。例如你察覺到,你開始在想要玩線上遊戲,那是一種分心,但你變得正念,把自己帶回課業上來。如果你沒有變得正念,你就會在自己還沒了解怎麼回事之前,就開始玩遊戲了。

「正念革命」講的就是細膩的控制我們的注意力,而非被科技控制。察覺到你被科技引誘、分心了,然後把注意力再帶回來,這是我們心智目前最大的戰場。很多公司將正念靜坐帶到職場,是一樣的理由,因為經過練習,人的壓力會減少,更能專注。

Q6:現在很多大人本身就是「認知超載」的3C產品重度使用者,該如何教導孩子?

我們要給自己劃定界限,不讓科技入侵我們的關係,尤其是父母,不要讓 iPad 變成小孩的保母。你必須全神貫注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就是愛的表現。我們愈專注在孩子身上,他們就會長得更好。

我們看到的數位科技帶來的成長問題,幾乎都是隱形的。不只在親子關係,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也很大。連年輕人約會都不看彼此,只顧各自看自己的手機。現在很多人開始反擊,一起吃飯時將手機放在桌子中間,誰先去拿就要請客。我們要採取行動,將我們專注力的控制權拿回來,尤其對我們最在乎、最愛的人。

我們可能需要倚賴一些很古老的方式來幫忙,例如把3C產品放一邊、專心在你身邊的人身上。或者練習靜坐,研究強烈顯示,靜坐有許多好處,對中小學的孩子當然也有幫助,但必須要用適合年齡的方式,讓他們願意參與。

全文收錄在《親子天下》55期《情緒教養 EQ UP!霸凌OUT!》

- - -

丹尼爾‧高曼小檔案

心理學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學、《紐約時報》大腦與行為相關領域專欄作家。

1995年出版《EQ》(情緒智商),造成全球熱銷500萬本,被翻譯成40國語言,獲選為《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的25本企管書之一。

之後又出版一系列和社會情緒智商相關的書籍,兩度獲得美國普利茲新聞寫作獎提名,並因新聞寫作獲得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EQ大師丹尼爾.高曼:史上第一個「分心時代」讓情緒混亂

學習容易分心?用「音樂」拉回專注力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下次,孩子邊聽音樂邊讀書時先別罵他,因為研究說邊聽音樂有時可以讓人更專心。研究指出,孩子邊聽音樂邊讀書,其實可以更專心,為什麼?

英國暢銷書作家狄恩‧伯納特(Dean Burnett)於《衛報》撰文指出,根據臨床醫學研究顯示,儘管人類大腦已經相當發達,但卻還沒演化足以充分理解抽象資訊,或長期專注思考同一件事情的能力,因為人們常會受外界干擾而分心,舉例來說,假如你獨自一人在家,突然聽到屋外發出劇烈聲響,在你釐清發生了什麼事之前,通常你會先停下手邊動作,這是因為人們的注意力在第一時間老是容易被外界的狀況所吸引。

掌管人類大腦注意力的系統分別為「認知」與「非認知」兩大系統,前者能讓人保持理性、持續專注在工作上的發展,而後者會受視、聽、味、觸、嗅等感官影響,重要的是,由於「非認知注意力系統」只透過情緒反應,不需用理智來控制,因此相對簡單、直覺,反應的速度也相當快。

音樂能中和身旁雜音,令人保持專注

「當我們的『認知注意力系統』正專注處理手邊項目,『非認知注意力系統』也同時在掃描環境周遭的其他事物。尤其當我們在處理既不討喜又冗長單調的作業時,則需要更多力氣控制『認知注意力系統』,但同時間在一旁的『非認知注意力系統』也會相對增強,就容易導致我們因為身旁的小事而分心,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就成了讓我們保持專注的最佳幫手」伯納特說道。

音樂除了能帶來愉悅的感受,也能更有效的協調非認知注意力系統,同時又不會像噪音一般太具侵入性;這就像當我們要一邊顧孩子、一邊又要工作時,總會先拿個特定的玩具給他玩,這樣他就可以稍稍安靜一樣。

需要專注時,聆聽純演奏的歌曲較佳

臨床醫學研究也指出,不同類型的音樂對大腦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像是重拍節奏的放克音樂可能會讓你想跟著跳舞、多愁善感的旋律會讓你感到憂鬱、令人感傷的音樂會讓人無心工作,而調性明快的節拍則會促使人們想要跳起來健身;換句話說,音樂會影響個人心情,讓人感到舒適的音樂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專注,口味另類的音樂則可能讓人分心影響學習效率。

另外,在學習時聽歌要特別注意那些曲調動聽、朗朗上口的歌曲,此類型的歌曲就像說話或語音訊息一般,很輕易地就會移轉大腦的注意力,因此,在需要專注於工作時,純演奏的歌曲不乏為相對適當的選擇。

同時,也有人指稱電玩配樂是提升專注力的最佳選擇,這是因為電玩配樂的目的主要是希望營造一種讓人沉浸在當下的任務,又不會令人分心的頻率;近十年來,除了透過科技工具的長足發展,作曲家更細膩地理解運用大腦的專注力系統,打造出更加討喜的電玩配樂,除了讓玩家們感到舒適,也讓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留在遊戲中。

音樂具有感染人心的魔力,無論你選的是輕音樂、管弦樂,還是電玩配樂,都能讓喜好它們的人保持全神貫注、安定專心地完成任務,此時,音樂不僅是平穩情緒的媒介,更是增進學習效率的最佳夥伴。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學習容易分心?用「音樂」拉回專注力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給「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貧窮,是件悲傷的事,無法活得快樂,比貧窮更悲傷。

很多故事的主角,不論因勇於追夢、離職旅行,或是低潮中崛起、貧窮翻身等各種原因被報導,停留片刻的文字總是動人,但失敗的故事沒人愛聽,每天生活仍然持續者,那後來呢?

那個靜靜地躺在沙灘上的敘利亞3歲小男童,一張照片震撼了大家,當時大家都信誓旦旦地想做些什麼,但現在呢?

「悲劇仍不斷地發生,人們仍不斷死去,沒有人能改變事實,也沒有人為此做任何事情。當初鼓起勇氣將孩子死在海灘上的照片公開,是因為認為這悲痛的一幕,能讓更多人意識到戰爭有多可怕,但經過一年了,這張照片並未改變太多,戰爭依舊持續…」男童父親阿卜杜拉說。

人生而,不平等。

的確是如此。

文字、研究與報導究竟能產生多大的力量?產生什麼樣的改變?在一個大部分文明國家都能發聲、都能創造的節點上,自己加入的組織、堅信的價值,被更多人看到了,難道就能改變?

我也沒有答案
  
讀《窮人》這本書,也讓我想起另外兩本《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生存與生活的無奈,是每個人必須直視的,每天切換著不同的頻道,不斷被推著前進,不是每件事都有最有效率的解方。


房慧真:如何測量一個窮人的處境?──讀《窮人》
閱讀更多:《窮人》《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7個方法,把膽怯化為挑戰的勇氣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自信心最大的敵人,莫過於沮喪和恐懼,專家提供七個方法,讓父母從生活中就可以鍛煉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在面對困難挑戰時,能將膽怯化為克服挫折的勇氣。

「缺乏自信的孩子會因為害怕失敗,或不想讓人失望而缺乏勇於嘗試的動機,這不但將會造成他們往後在面對人生課題上容易顯得裹足不前,更將對他們日後職涯上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好消息是,只要透過家長們有技巧的從旁支持和鼓勵,就能讓孩子願意向困難迎戰。

以下是《商業內幕》依據心理學家暨暢銷書作家卡爾‧皮克哈特(Carl Pickhardt)的著作,歸納出父母如何在生活中建立孩子自信心的7大方法:

1. 稱讚孩子挑戰的勇氣

孩子對事物的反應,常常是以父母的反應作為依據,如果你對他們學游泳、學習第二外語感到興奮、開心,只要一句簡單的「你真勇敢!」,他們自然就會學得更加起勁,更進一步的提起勇氣去嘗試新的、不同的事物。

2. 練習「提問力」,學更好、更快、更想學

雖然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時很容易讓人心煩,但是「提問」確是相當值得鼓勵的技巧。哈佛大學教育專家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於英國《衛報》上這樣說道:「『提問』是鍛練孩子學習發展的有效方法,因為這代表著世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他們探詢,同時更意味著還有許多知識領域是他們尚未接觸過的」。

當孩子入學後,那些在鼓勵提問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比其他同學更具優勢,因為他們透過父母的引導不斷練習著如何獲取大量資訊,自然而然就會轉化成向學校老師尋求答案的能力。換句話說,他們知道如何學得更好更快,從學習中得到樂趣,在轉化為求知的能量。

3. 用「實作」建立自信

無論孩子對何種事物感到興趣,都應鼓勵孩子付諸行動、勇於實踐,但記住!別同時又給他們太大壓力。現年10歲的華裔鋼琴神童朱仁和(Harmony Zhu)參加美國知名節目「艾倫秀」時就告訴主持人說,她一開始練琴時不過才3歲大,但成果的表現不僅讓眾人驚訝不已,更讓人清楚體認到:努力專注實踐會產生信心,而隨之而來的就是進步神速所帶來的佳績。

4. 讓孩子練習解決問題

如果家長不斷替孩子解決他所遇到的難題,那麼孩子永遠沒有機會培養自己解決事情的能力,同時也會大大阻擾孩子從過程中建立自信的契機;與其讓孩子屢屢拿下「傑出」的成績表現,不如讓孩子從優良或及格的表現中,嘗試自己摸索出一套解決困難和完成事情的方法,才是真正有所收穫。

5. 提供進階的挑戰

家長可透過逐步增加任務的方式,提升對孩子的責任與要求,這將有助於滋養孩子們的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可藉由小目標的逐一完成,一步步完成巨大的成就,這跟小時侯取下自行車兩側的輔助輪,最終單槍匹馬、騎車上路是一樣的道理。

6. 適齡發展

不要期待孩子可以表現的和大人一樣,如果孩子們每次都只感受到父母不斷要求自己一定要達到超齡的目標,這不但會挫敗他努力的動機,更會大幅削弱孩子的信心。


7. 將失誤視作達成目標前的「學習磚塊」

別脫口就跟孩子說:「你的表現怎麼這麼糟!」,如果孩子常常會因為擔心你生氣或失望而抗拒失敗,那他們將永遠不敢跨出第一步,相反地,允許孩子們時不時的出些差錯,並幫助他們在錯誤中瞭解下一次怎樣調整就能更接近目標,這勢必將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建立自信。

學習是件樂事,但有時也是件苦差事,只要孩子願意扎實的完成每項任務,都應該為他們的成長意願給予掌聲喝采,這將會使孩子從挑戰中長出自信,向更卓越的目標邁開步伐。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7個方法,把膽怯化為挑戰的勇氣




幼兒愛學習,打造放膽學的環境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利森‧哥普尼克指出,幼兒的學習速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不過,他們可不是像學生只是地正襟危坐,待在教室裡學習。大人小心不要把學校、課程變成框架,框限幼兒的學習⋯⋯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利森‧哥普尼克(Alison Gopnik)於《紐約時報》撰文指出:即便是出生不久的嬰兒,他們的學習力都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然而,一般社會大眾對學習的刻版印象,仍停留在勢必透過學校、跟著課程表上課,孩子才能有條有理的吸收知識,同時也還深陷家長必須身兼「老師」的角色,包括使用專門為幼兒設計的課程、教戰手冊或是「教養app」才能讓孩子學會特定技能的迷思漩渦裡。

在托兒所進行學前教育時,由於政府為了證明學前教育的投資能夠量化,老師也常得使用測驗來檢視孩子是否做好就學準備,但卻嚴重忽略應該仔細地觀察孩子在「學習角落」玩樂過程中的反應。

事實上,學校是相當近代的發明,在農業文化下出生的孩子,對「學校」一點概念都沒有,學習往往是藉由觀察身邊的人們,還有把玩身旁的工具來進行。

幼兒的學習,就像個「天生冒險家」

幼兒天生就會透過五感學習,當孩子玩玩具時,他們就像是在探索新世界一般,從中掌握事物運作的道理,「剛出生的幼兒大腦就可藉由簡單的觀察、打開敏銳的視、聽、味、觸、嗅覺和與生俱來的模仿能力,觀察身邊的大人來學習」哥普尼克說道。

以下是「幼兒學習」的四大研究發現:

1.不到一歲半的幼兒,就會模仿學習

早在1988年華盛頓大學腦科學探索研究中心所長安德魯‧梅哲夫(Andrew Meltzoff)為了觀察14個月大的嬰幼兒學習型態,曾進行了一場行為實驗。首先,研究人員在幼兒面前輕拍自己的額頭,再拍拍箱子,箱子就會亮起來,一周後,幼兒再回到實驗室裡,當他們再看到箱子,大部分都會馬上輕拍自己的額頭,再拍拍箱子,讓箱子持續亮著。

2.幼兒的學習會受文化背景影響

來自德國艾爾福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伯特曼(David Buttelmann)的研究團隊,也在2013年透過實驗檢視幼兒的學習行為。研究人員將寶寶分為兩組,一組會聽到使用母語講述的故事,另一組則是使用外語,接著,研究人員根據故事情節,用頭輕敲箱子,聽到母語的寶寶在研究人員完成動作後,幾乎都跟著用頭輕敲,而另一組聽到外語的寶寶卻很少做出同樣的動作,有的僅是用手拍打箱子,並不會完全遵照研究人員的行為重複;換言之,寶寶不會只是盲目的跟從,照單全收。

3.幼兒用觀察、動手做,理解新奇事物的邏輯

在一次實驗中,哥普尼克教授及研究團隊給四歲大的幼兒一個有許多把手和按鍵的玩具,首先,研究人員假裝不清楚怎麼玩,並在孩子面前嘗試不同玩法,也許先壓一下玩具,再按一下上方的按鈕,或是再拉一下側面的圓環,有些特定的動作能讓玩具播放音樂,有些則怎麼樣都不能。

接著,研究人員把玩具交給孩子,並請孩子找出讓玩具播出音樂的方法;孩子已經先觀察過,因此,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直接按按鍵,或把玩具翻面,分析確定哪些狀況能夠讓玩具發出聲響,最終孩子很自然地就能找到各種產生音樂的組合。

4.「答案指引」會讓幼兒習慣模仿

哥普尼克教授同時也針對另一組幼兒進行玩具實驗,這次研究人員扮演的角色是「老師」,並對孩子說道:「我先跟你說這個玩具怎麼玩」,接著就依照步驟,讓玩具發出聲音,而把玩具交給孩子後,孩子便依樣畫葫蘆的讓玩具發出音樂,這是因為孩子會理智地認為:「如果老師告訴我這是正確的步驟,那一定就沒錯!我沒有嘗試新方法的必要」,因此最後孩子自然不會去探索發出聲響的新玩法。

在資訊經濟來襲的時代下,我們需要的是更加創新、更為豐富的創意與跳脫框架的思維,事實上,在面對未來的挑戰不斷來襲之際,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法則,會比過去兩個世紀所發展的制式教學來的更加管用。

如果我們想要鼓勵孩子擁有自學、創新與創造力,則應該讓孩子透過五感、解讀環境,家長只要從旁輔助,用加倍的愛心悉心照顧、高度的耐心對話引導,以及純粹的童心營造一個放膽學的環境,就能讓他們展翅翱翔、盡情冒險!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幼兒愛學習,打造放膽學的環境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經濟學人:「音樂」必須用像是創業的「自給自足」公司方式經營


作者:田育瑄

愛沙尼亞從「科技」創業先驅,到現在邁向「音樂」創業先驅;不禁要說愛沙尼亞人真的好有創意,而且經商思維很有趣、彈性,卻又具體、實在。

這次愛沙尼亞要做的是幫助音樂人靠自己的力量走向國際,並經營「藝術創業文化」(台灣也許可已參考,但非copy & paste)。

年僅37歲的Tallinn Music Week創辦人&CEO Helen Sildna認為,「音樂」必須用像是創業的「自給自足」公司方式經營,包含找資金、撰寫商業計劃書等。

Tallinn Music Week:

1. 舉辦音樂周:讓音樂人有機會訓練商業技巧,像是與潛在投資者(也可能是自行創業的音樂愛好者的小額捐款或合作亦可)、合作夥伴、其他音樂人交流,自行尋找資金和團隊合作,也透過線上平台與現場互動培養自己的聽眾。

2. 與Music Platform 合作:Music Platform是愛沙尼亞匯集來自國內的音樂推廣單位、管理公司、當地著名國際品牌資源的機構,同時擁有政府及歐盟資金贊助,透過這樣的合作,Tallinn Music Week也透過Skype與Skyper免費線上互動。

3. Music Platform孵育並幫助音樂創業家培養線上網站經營技巧、音樂串流服務、上線App和發表音樂等服務。最終目標是讓愛沙尼亞的音樂人不用靠經紀公司就能走向國際,目前已有30多位音樂人與此機構合作。

美國音樂產製協會(RIAA)調查指出,13~25歲青年購買音樂習慣有41%傾向「下載」,36歲以上的音樂愛好者有58%傾向買CD。

「樂迷只是消費習慣的改變,也為音樂產業帶來新的機會」Sildna說道。

文化創意產業好像也能參考愛沙尼亞的案例模式呢,值得一讀!

明年的Tallinn Music Week是3/27~4/2耶,想去瞧瞧~~~


Economist: Estonia’s musical start-ups
Tallinn music week: http://tmw.ee/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如何寫書摘?有目的的閱讀法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謝文憲

先看目錄,再看作者自序,挑出最有興趣的一個篇章開始閱讀,誰說每本書一定要從前面看?把自己最有感覺的段落心得,用錄音筆(手機)錄下來,說出來其實比做筆記更有用。

簡單想一下,看完每本書後,資訊若整理成知識到底會用在哪裡?

以我為例,看書我只看三件事:

1.有何理論基礎或論點?若有,我會挑一個最有可能用到的,馬上做成投影片,在課程裡、廣播裡試著說一遍。

2.有沒有感人的故事、畫面或親身體驗?作者為何寫這本書?

3.可否舉幾個自己周遭的例子來印證本書?試著自己說一遍。

整理成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練習說一遍」。

憲哥的示範

我看完《成功者為什麼這麼在意書櫃》這本書後,我會做的三件事:

1.把我家的書櫃開始整理成三個區域,尤其會特別空出影響我人生最大的「十大經典書籍區」。

2.用「有趣」、「最新」和「資訊量豐富」來分類,為汰舊換新保留書櫃部分空間;把不再需要的資訊所整理出來的書,馬上送給有緣人。

3.馬上寫一篇新書推薦序跟您分享。

原文請見《Cheers》成功人士為什麼這麼在意書櫃?3種分類讓你更有條有理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這時代的知識份子該怎麼取得新知?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張國洋

回歸閱讀的習慣,閱讀恐怕還是目前最有效率的訊息取得方式。

這原因有這幾點:

1.書是別人知識結構化下的產物。 閱讀一本書,你會很清楚了解別人的思考脈絡。 你有辦法跟著別人的思路辯證,結構化的學得該項知識。

2.書的商業模式明確,就是拿知識換你的錢。 背後鮮少有隱藏的陷阱。 (當然,也有例外,所以還是要戒慎恐懼)

3.書通常是團隊化的產品,除了內容創作者的概念外,也有編輯調整文字與圖片以增加閱讀性。 所以吸收的體驗可能會較好。

我自己要學新東西時,寧願買書也不會在網路亂找。 通常是上書店把相關議題的書一次都買回來。 

花時間讀完最少三本,你大概就對這議題有個粗淺的輪廓了。

有基本概念再去網路找明確的進階知識(或是去聽課),我覺得可能才最實際。

花個幾百元當成學習的基礎,其實還是最便宜也最省時間的選擇!


原文請見《大人學》從局來看:這時代的知識份子該怎麼取得新知?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陪中學孩子感受情緒的黑夜,從「等待」開始


作者:田育瑄

13歲的紐約青少年Daniel Fitzpatrick因被同學排擠而自殺,死前他留下紙條:「學校眼睜睜看見我被霸凌,卻只是袖手旁觀!」

許多家長在孩子小學畢業後,就漸漸不再插手孩子的教育與生活,然而,對進入中學的孩子而言,這正是他們深受父母、同儕與學校影響,尋求支援的時刻,因此,在中學的年紀正是更加注重孩子的情商,藉生活中的經驗開啟對話的最佳時機。

中學生正在形塑他們自身的樣貌,也是他們體會身心轉變的時刻,他們想被人喜歡,又想保有自己的性格,同時,他們也不完全清楚朋友對他們的想法,因此他們在情緒表現上也常顯得敏感和尖銳。

國內外研究顯示,自我探索,才是青春期最重要的關鍵課程,自我探索成功與否,攸關未來人生的滿意度。面對如此重要的「關鍵成長期」,父母和師長,應該怎麼開始?學校和家庭,應該做什麼準備?建構一個充滿「建設性探索」的環境,成人可以開始試著做六件事:

《親子天下》提供六個建議:

1. 給少年「選擇」權,也經常問他「為什麼」
2. 給少年更多「團體經驗」
3. 累積少年「為一件事、為另一個人」去努力的經驗
4. 提供少年足夠的留白
5. 陪伴、傾聽、等待,給他尊重與支持
6. 提供典範


參考資料:
1. TIME13-Year-Old Boy Commits Suicide After Saying School ‘Didn’t Do Anything’ to Stop His Bullies
2. 《親子天下》探索, 如何開始?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消弭數位鴻溝,關鍵在於「閱讀力」


作者:田育瑄

上網做什麼?比上網多久更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就和未來的發展。要能利用網路,不被網路所綑綁,孩子需要儲備的是閱讀力。

2015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於《連結學生、電腦與學習(Students, Computers and Learning: MAKING THE CONNECTION)》報告中指出,數位社會中的「閱讀能力」可以先從閱讀紙本培養,因為閱讀線上資訊比閱讀傳統紙本更需要保有警覺,像是辨別資料來源是否可靠、引用資訊是否合乎邏輯等方面,都必須扎根於學生對閱讀能力的訓練與精熟程度,接著,再透過過程中培養的拆解與整理複雜資訊的能力、評估多方資源的調查技巧,進一步轉化為在數位環境中,能夠善加整合資料和進行有意義的交流。

在這個以數位科技界面作為主要溝通工具的時代裡,善用資訊、瞭解網路書寫的規則,才能在網路上成功的與他人溝通見解與觀察。以PISA閱讀測驗中,分別名列全球第三名的新加坡、以及第五名的韓國為例,兩國的15歲學童在數位閱讀能力、網路調查技巧、硬體設備資源和頻寬上,都享有相當豐沛的資源與傑出的能力,即便他們在學校並沒有花太多時間上網,但學童對於數位閱讀的掌握,分析、理解網路資訊的能力,卻是相當頂尖,這一切都是根基於扎實的閱讀理解能力。


缺乏善用網路獲得知識的能力,將拉大「學業鴻溝」

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就歐亞和南美洲等四十多個國家所進行的普查結果指出,無論哪個國家,貧富學生花費在網上的「時間差異」並不大,但「使用習慣」卻造成學生在學業成就上的巨大分野;以地域分布來看,芬蘭、冰島、愛沙尼亞、挪威等北歐國家的孩童使用網路蒐集資料、進行知識的學習或閱讀新聞的比率最高,而位於南美與中亞的墨西哥、約旦、土耳其等地的孩童普遍只是上網玩遊戲、純粹聊天。

這份研究將「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測驗數據納入評估青年在「網路使用習慣」與「學習成就」之間的關聯性,結果顯示:即使國家中每位學童享有的網路資源相同,也不等同於學童的學業成就與未來生涯發展的機會是均等的,其中的關鍵在於:孩童是否能養成正確的閱讀理解能力,而非僅將網路用於消費高科技產品,再者,如果孩童不具備使用網路獲取知識的能力,或是對操作不夠熟悉,這不但會影響他們未來在學習與職涯上的發展,更將進而拉大彼此貧富與社經地位的差距。

教師是培養學童數位閱讀能力的關鍵

雖然大部分的學校教師在職場上並沒有受到網路應用的急迫影響,但他們在相當程度上,卻肩負著孩童能否在學校裡有效學習,並受益於數位科技的使命。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針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已有大量資源投入教育環境,並試圖縮小數位差距,然而當務之急其實是:確保青年掌握一定的閱讀素養與讀寫能力;隨著科技技術的日新月異,學校與教育單位應該捫心自問:透過網路,學生應該蒐集什麼樣的資訊、又該如何利用?當所有資訊都能在網上取得時,學生在學校獲取知識的價值取向,將會產生什麼樣的轉變?」

時至今日,即使像是詢問服務台、安排面試、分享資訊給組員等簡單的社交交流,都需要適當的讀寫和表達能力,所以如果學生畢業了,卻沒能培養良好的讀寫技能,將來無論在職場的融入甚至生活上,都將遭遇比以往更加嚴峻的考驗。

在數位社會中,為了讓孩子不只享有數位工具帶來的便利,更能利用網路,洞見問題的癥結,關鍵就在於國家政策制定者、學校裡的校長、老師都能確保每一個孩子擁有基礎的閱讀與讀寫能力,並將學生、網路與學習這三個點串成線、連成面,才是為孩子創造更加平等的起跑點,消弭數位鴻溝的關鍵。


刊登於《親子天下》消弭數位鴻溝,關鍵在於「閱讀力」
刊登於《翻轉教育》消弭數位鴻溝,關鍵在於「閱讀力」
刊登於《親子天下》教育家部落格消弭數位鴻溝,關鍵在於「閱讀力」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想成為更快樂的媽媽?學著問自己「爸爸會怎麼做?」


作者:田育瑄

教養上媽媽常容易過度焦慮,爸爸則是覺得夠好就好,媽媽要開心,其實應該學習實踐「行為像媽媽,思維像爸爸」的教養模式。

爸爸媽媽的焦慮指數總是不同。最近正值太陽最酷熱的時期,就防曬乳而言,媽媽們時不時會列出一些消息來源不清楚的新聞開始品頭論足:哪些牌子對皮膚比較好、哪些則有害健康,以及哪些牌子給孩子擦上去後,可能會導致灼傷等等。

這些在討論串上的評論,個個都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他們努力釐清在寶貝臉頰上塗抹的防曬乳成分,會不會其實充滿著致癌的化學物質,同時,也總會有其他媽媽們順勢的在底下回覆留言,試著推薦一些特殊行銷手法中的高價產品,而且幾乎所有人都會一起加入跟團,只因為龐大的焦慮很輕易的就讓人失去理智。

意識到這樣瘋狂的行為後,與其落入社會窠臼,親職教養作家陶樂絲‧羅賓森(Dorothy Robinson)於Quartz撰文,分享她的個人經驗,並決定採取不一樣作法,現在的她在行動之前會先試著冷靜下來好好問問自己:爸爸們會因為可能選錯哪一牌的防曬乳,而急得跳腳嗎?不會,因為爸爸們會說「只要記得擦就好」。


根據研究指出,媽媽之所以容易被極端牽著走,通常是因為潛意識裡的「好媽媽」靈魂作祟,彷彿只要當她一副越為孩子著想、買越多東西給孩子,就能贏得越多「好媽媽獎章」,導致媽媽屈服於這般的壓力與過度焦慮,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文化期待」,在社會結構的分層下,媽媽往往是那位被認定要為孩子的禮儀、學業成就、飲食習慣、情緒不穩等狀況負責的人,好像是:當孩子一有差錯,先責怪媽媽就對了!

所以當羅賓森又不自覺得因為孩子而自我懷疑時,她會先問問自己:如果面臨同樣狀況,爸爸會焦慮嗎?這幫助她冷靜下來,做出決定。

當然,不是所有家庭的角色分工都是如此,在許多家庭中,也有爸爸是負責料理家中大小事的那一位,有些家裡也存在兩位悠閒的媽媽角色,或是兩位神經質的爸爸,但是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被嚴厲的親子教養標準所框限。

根據2013年美國勞工局數據顯示,女性平均每天花費兩個小時又十三分鐘從事家務,而男性僅花費一小時又二十一分,另一份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更顯示,儘管是在雙薪家庭中,媽媽所承擔的育兒及家務仍然比爸爸高出許多。

這並不等同於在「思維」像個爸爸,「行為」上就不能當個媽媽,當羅賓森實踐「行為像媽媽,思維像爸爸」的模式時,她仍會確實的把鍋碗瓢盆清理乾淨,但不會再斤斤計較家中每個角落隨時都得一塵不染,這個概念是:下定決心停止為自己所做的選擇一再感到罪惡,拿那些折磨自己與焦慮不堪的時間,轉而用在積極的用途上,並學習擁抱「夠好思維」。

「現在的我帶孩子出門前,就是幫他們擦上適量的防曬乳液,然後就放手讓孩子們去玩!」羅賓森如釋重負地說道。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想成為更快樂的媽媽?學著問自己「爸爸會怎麼做?」



銅牌教練蔡溫義,「撐起」金牌選手許淑淨

圖片來源:鄒保祥

作者:賓靜蓀

舉重練習單調、枯燥,沒有對手、不需同伴,面對的就是一根十五公斤的槓鈴。許淑淨把槓鈴連續舉起三次、放下,坐回椅子休息,記錄在專屬的練習簿上。然後五、十、二十公斤的加鐵片、再舉起、放下、記錄……每一次都很專注。因為她把每次單調的練習當成比賽。

舉重界的「台灣之光」許淑淨,參加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53公斤級賽事,繳出抓舉100公斤、挺舉112公斤,以總和212公斤,拿下金牌,也是台灣本屆奧運首面獎牌。

高雄左營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在仁川亞運過後顯得空蕩蕩。下午三點半,十幾位舉重選手陸續進入舉重訓練室,包括贏得亞運金牌的許淑淨。

舉重練習單調、枯燥,沒有對手、不需同伴,面對的就是一根十五公斤的槓鈴。許淑淨把槓鈴連續舉起三次、放下,坐回椅子休息,記錄在專屬的練習簿上。然後五、十、二十公斤的加鐵片、再舉起、放下、記錄......每一次都很專注。因為她把每次單調的練習當成比賽。

舉重以舉起槓鈴的那幾秒鐘論成敗,往往累積了台下十年工。許淑淨能拿下奧運銀牌、亞運金牌,靠的就是苦練。很難想像,中等個頭、五十三公斤的許淑淨,憑著熱情和意志力,每天練習舉起的總重量,竟超過十五噸。

許淑淨講話聲音低沈,笑起來靦腆真誠,跟「女大力士」的成就一點都不相配。但她長繭、破皮、指關節粗腫的雙手,則是她日復一日刻畫出的「舉重的榮耀」。

從一個八年級開始練舉重的雲林崙背鄉下囝仔,今年二十三歲的許淑淨已經有大將之風,不只打破世界紀錄,在心理上也日漸成熟。

這個剛剛破了舉重世界紀錄的選手,在背後有一個推手,就是她的教練蔡溫義。蔡溫義也曾經是風靡一時的「台灣之光」。在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贏得男子六十公斤級舉重銅牌,是僅次於楊傳廣、紀政,在奧運奪牌的第三位台灣選手,蔡溫義深諳舉重比賽的眉角。

「大比賽的臨場抗壓性很重要,」除了技巧,他特別訓練許淑淨的膽量。蔡溫義更帶她去墳場、急診室、火葬場,看盡人生悲情、恐怖的最高級;鼓勵許淑淨去演講,訓練她面對廣大觀眾沉著、不緊張。

蔡溫義在過去七年,全力栽培許淑淨,了解她每一個呼吸、習慣、大小傷,照顧她的感情、家庭、學業、未來,甚至替她出學費貸款、出國零用金等,「和她相處的時間比和我自己女兒還多,」蔡溫義幾乎是許淑淨的「第二個爸爸」。

許淑淨的成就也可歸功於對「第二個爸爸」的完全信賴。

跑體育新聞二十多年、前《聯合報》資深體育記者馬鈺龍觀察,許淑淨本身具備成功運動員的特質,加上她對蔡溫義完全的信任,「把所有生活都交給教練,並且服從教練指示,在大比賽尤其重要。」

現在,銅牌教練和金牌選手這對師徒,共同將目標放在二○一六年巴西奧運。就缺一面奧運金牌了,這不只是蔡溫義和許淑淨的期待,也是全台灣人的期望。

Q請描述一下仁川亞運你挺舉一百三十二公斤,破了自己、台灣紀錄的那個當下?

許淑淨(以下簡稱「許」):我舉的時候,並不知道要舉多重,都是教練寫的。我相信教練,他講,我就去做。挺舉第二把一百二十七公斤,第三把應該多一點,我只知道要跟對手舉一樣重,大概一百三十多公斤,但不知道確定數字。剛舉的那剎那,並沒有覺得特別重。後來才知道自己破了紀錄。

Q你不知道自己要舉多重?

蔡溫義(以下簡稱「蔡」):小比賽會讓她知道,但大比賽她就要信任教練。我說這把要定輸贏,上了就是你的。她上台去,要最大的專注力,她不知道我要加多重,她知道只會壓力更大,因為沒舉過,要怎麼辦?

舉重就是決勝在拿起槓鈴的那一瞬間。因為她能完全信賴我,知道教練了解我。一百三十二公斤是我下達的,包括後台做操節奏(配合她當時的體力、體重,現場溫度)、時間點都是我在拿捏,要讓她發揮最大極限出來。

比賽時,大會唱名選手出場,一分鐘內槓鈴要離開舉重台。她走出去時,心跳約一百四十下,跟平常訓練時差不多,穩定性、專注力最好, 但她舉起的一剎那,心跳會衝到近兩百下,挺舉的話,還會超過兩百下。那是興奮,是舉重的特性,幾秒鐘而已。然後利用放鬆、呼吸,幾秒鐘內再降回來。

優質選手要當自己的教練。我可以給她建議,提醒她要注意什麼,但動作是她一個人在做,選手就是自己最好的教練,這是平常訓練就在做的。

Q許淑淨平常做哪些練習?

許:每天下午、隔天晚上都有舉重練習,還有其他肌力練習。每次練習我都把它當成比賽一樣。每天都要練到體力都消耗完,才是我要的訓練。

但訓練不是只有每天三小時,剩下二十一小時如果沒有管理好,三小時的汗都白流了。教練也要我們每天都做好健康管理。

體重每天量好幾次,起床、用餐前後、練習前後、睡前都要記錄下來。平常不會想吃東西,我通常可以吃到五十五公斤,用五十五公斤的體重去練習。賽前一週再瞬間降體重,這樣就不會失去力量。如果用五十三公斤去練,教練會生氣,因為你少了兩公斤的力量。

睡眠也要記錄,每天要寫睡幾小時。賽前有時想比較多,會有點影響,頭腦想事情就容易翻來翻去。

蔡:舉重按體重分級,體重必須精打細算,每天吃的食物都是營養師安排,每位選手都有個別規劃,配合每天消耗的卡路里,是科學化的健康管理,絕非土法煉鋼。

我讀過運動教練研究所,知道優秀選手要有怎樣的管理。中國女子舉重選手從六萬人中挑選,他們是軍事化管理,每面奧運金牌要花五億台幣運動經費。但我們是在一百多位選手中篩選出幾位,台灣孩子都是喜愛舉重才來,訓練完全不強求。要贏過那些國家,我們必須訓練選手自我要求、自我管理。

大家都看到許淑淨比賽風光,但你看她生活,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手長繭、破皮、流血都還在練,若四肢、內臟機能受傷,要如何修復,就看她的抗壓性有多強。

許淑淨在頒獎台上接受觀眾歡呼,左為銀牌哈薩克女將趙常玲

Q抗壓性怎麼訓練?

蔡:大比賽時的心理層面很重要。不能受到觀眾、高台、燈光、掌聲、喊聲的影響,要能專注技術和動作,就看你有沒有膽量。

剛開始她就是個很正常的女孩,我訓練她的膽量,晚上帶她到墳場講故事,去急診室看送進來開放性骨折的病人,也去過火葬場的焚化爐,看悲情、恐怖的狀況。這樣她站上比賽台,就會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人生不過如此。

許:沒有在墳場講故事啦!只是到那裡看看,心裡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教練也叫我去演講,拿起麥克風站上台去對很多人演講,目的是訓練我的專注度,不會因為很多人站在前面,什麼話都講不出來。更替我報名國訓中心的英文演講比賽,我就把英文故事背下來,然後對著大家說。

我以前不太會講話,遇見麥克風就忘記下一句要講什麼。經過教練的訓練,現在已經不會了。

蔡:她是不可多得的選手,遇強則強。遇到大場面可以舉出平常舉不出的。比賽時體重有下降,但還是能呈現出超過她自己的能量。

Q為何喜歡舉重?

許:我就愛這個啊!國中本來是籃球校隊,但後來球隊解散不能繼續比賽,看到老師吳奇宸(編按:原為舉重選手)在練舉重,感覺很厲害,體重那麼輕,可以舉那麼重,覺得這樣很了不起,我也想試試。後來就跟著老師練習。

高中到高雄接受教練鍾永吉指導,教練退休後轉學到文山高中。那時剛離家,晚上常常想家會哭,還會偷跑回家。現在比較獨立了。

蔡:許淑淨有練舉重的天分。包括她肌力和爆發力、持久力相關的紅白肌,和跑馬拉松、百米的絕對不一樣。這就是天分,她心理穩定也是天分。

生活環境也讓她有不同的特質。她伯伯、叔叔都生兒子,家族只有她一個女孩子,從小就跟七、八個男生一起玩,養成許多男生的行為,跌倒如果哭,哥哥、弟弟就不跟她玩,她愈來愈勇敢,也培養出不服輸的性格,男孩做到的她也要做到!

這是她的童年,我從家庭訪問中得到的,某方面我可能比她爸爸還了解她。

Q家人本來反對你舉重,現在成為大粉絲,怎麼說服?

許:家人原本反對,因為怕練了舉重會影響發育,會變得像男生一樣。所以,我只好在學校偷偷練習,但爸爸知道後很生氣,那時我們關係不好。後來我寫紙條給他們,保證不會學壞,而且會全力以赴。我第一次參加比賽,就拿到全國青少年第四名。從此爸爸就不反對了。現在他們也習慣我手會長繭、會受傷,我告訴他們會去看醫生、自己處理,讓他們放心。

九月二十五日從仁川回來後,我們立刻開始練習,因為十一月要去哈薩克比賽。十月初去了總統府後,我坐高鐵去嘉義,有人載我回雲林老家,這是我回國後第一次有機會回家。我把獎牌送給爸爸,但只待了三、四個小時,教練又載我回來。

等到世界盃比完,之後就沒有比賽了,那時不會那麼緊繃,可以好好回家陪家人。練舉重最快樂的時候,就是有家人陪伴,默默支持,教練他們全心全意付出,讓我一路上沒有後顧之憂。

蔡:許淑淨很重感情,跟家人關係很好,家庭有沒有支持,會影響未來。她跟爸爸感情很好,默契也好,爸爸講的她都聽進去,媽媽講的打一點折扣。家人後來同意她接受訓練,每場比賽都來看她的進步、成長,無形中就是一種關心、鼓勵。現在她家鄉全村的人,比賽時都到她家看電視,她爸爸也很驕傲。這次回國,鄉親包下兩部遊覽車去機場接她,給她很大的鼓勵。



Q有沒有想過練舉重的代價這麼大?

許:沒有,以前並不知道要練成這樣,現在反而習慣了。中心過年只放兩天假,大年初一就開始練習。家人有時會來看我,但通常是電話聯絡,他們知道我的作息時間,只有中午吃飯時間、晚餐時間會打給我,所以,我手機都不會有未接來電。我們也會用Line、Skype通話。我平常喜歡打籃球、釣蝦,和一般人相同。在中心很少有機會跟朋友聯絡,我很希望休息時可以跟朋友出去玩。

蔡:一、兩個月回家一次,一次幾小時,在中心比當兵嚴苛。但她不貪玩,耐力和意志力都很驚人,自我要求很高,每天練,甚至假日也留在中心做重量訓練和慢跑。怕影響她的體力,我要求她不能做太耗體能的休閒活動,她也都遵守。

許淑淨剛開始練舉重時就這樣做,不是現在為比賽才加強的,她以前每天晚上含淚睡覺,現在叫她回去都不回去。

成功的背影很辛酸,她已經深刻理解了,辛酸也好,嚴苛、殘忍也好,她知道都會跟成績成正比。

許:最挫折是受傷的時候。這一、兩年比較常受傷,因為舉更重,比較容易不舒服。高中時好像都不會受傷,我想是重量的關係。這很矛盾,又要練重,又要讓自己不能受傷。過去兩年斷斷續續,好了練一陣子又哪裡痛。

最嚴重就是大腿拉傷,要休息很久。而受傷時不能練習,肌力一定會退步,只能用沒受傷的上半身去練,來補強。等康復了,上半身、下半身都可以練到。

蔡:優質選手最擔心的就是受傷,成績無法進步,是個瓶頸,要靠休息恢復個人的健康,又要訓練到最極致。

許淑淨有好多小傷,有專屬防護員來照顧她。所以我要她去念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一個好選手必須要走過這段,不是你喜歡與否,而是你必須走過這關,要當好選手、好教練就要具備這些醫學常識。

Q你很信賴教練?

許:我從高二開始跟著教練,他跟爸爸差不多,會幫我處理一些事,關心我的所有,我感冒他很擔心。去亞運前,爸爸開刀在加護病房靜養,教練開車送我去看他。我擔心爸爸,比賽前三週,每週都搭高鐵去看他,當天來回。只有賽前一週感冒沒去,因為要比賽了,家人要我好好休息、準備。

跟教練說未來,他叫我去念運動醫學研究所,跟運動營養、傷害相關,說以後不是舉重教練就是老師。可是我不想當老師,我只想有個穩定的工作。會想教舉重,但舉重很少人學,不好招生,教舉重是一定的,但不要當老師。

Q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教練?

蔡:教練要給選手一種「萬能」的感覺,每一項選手的問題,教練都能解決,食衣住行、學業、感情、家庭問題、未來......包羅萬象,這些都會影響選手。我們對彼此的信賴度就是平常一點一滴建立起的。

一位成功的教練,第一要認真,跟當選手時一樣;第二必須歷盡滄桑、受盡折磨,才能在專業中更上一層樓。成功背後的陰影都很坎坷,是折磨出來的。

我曾受過很多考驗和折磨。曾經,我指導的選手,藥檢測出有陽性反應。是我忽略健康管理,沒有好好輔導教育她,責任在我,我要面對國家的處置,那時我自己也教不下去了,離開舉重界幾年。後來我去讀運動教練研究所,所以我現在會特別強調健康管理。

我告訴許淑淨,除了舉重這行的專業,你必須把學科、外語能力顧好,以後不管做行政、教練、老師、去公家機關,或自己做生意,都必須有這些基礎,一步一腳印才有未來。我走過的路我知道。現在打好基礎,就沒有後顧之憂。

Q下個目標瞄準二○一六年巴西奧運?

許:奧運金牌是目標,大家要努力,不是要得金牌就有金牌。上屆奧運冠軍哈薩克的趙常玲,儘管我成績已經超過她,但她年紀比我小,她也會進步,還有奧運第三名摩爾多瓦的克里斯蒂娜‧艾娃(Cristina Iovu),我贏她體重而已。這些都是我最強的對手。

蔡:二○一六年巴西奧運金牌,不是一個期待,是我們兩人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成就。我曾拿過世界銅牌,除了做成功選手外,我也希望做一個最難挑戰的成功教練。

奧運得獎的選手,教出另一位奧運得獎者,台灣我是第一個。我喜歡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我有使命感,必須把國家教給我的,傳給下一代,這是回饋。

許淑淨
年紀:23歲
學歷: 正修科大運動健康與管理系畢業、現就讀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
得獎: 2012年倫敦奧運53公斤量級舉重銀牌、2014年仁川亞運53公斤量級舉重金牌

蔡溫義
年紀:58歲
學歷: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教練研究所畢業
得獎:1984年洛杉磯奧運60公斤量級舉重銅牌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銅牌教練蔡溫義,「撐起」金牌選手許淑淨

---------舉重教練蔡溫義的故事----------

圖片來源:鄒保祥

蔡溫義

舉重教練。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獲得男子舉重六十公斤量級銅牌。
後轉向教練發展,培養出多位女子舉重好手。

一九八四年我參加洛杉磯奧運,那時沒人看好舉重項目。我出賽那天,正好遇到中華棒球隊出賽,大家都跑去觀戰。我默默成為台灣第三個在奧運得牌的選手,而且是舉重界第一面獎牌,回到台灣很風光。在運動界有個說法,好選手不一定是好教練,但我就立下大志,要做一個好教練,把專業回饋給國家。我後來訓練的選手,替國家贏得一百面以上的國際錦標賽獎牌。

但二○○○年踢到鐵板。我指導的選手藥檢測出有陽性反應。那時大家的智慧不夠,處理得不好,我要面對國家的處置,再也教不下去了,我就看破紅塵,和人合夥標到在寮國修高速公路的工程,離開台灣,去了寮國五年,想換個跑道。

那時寮國很落後,四月下梅雨到十月,夏天熱到三十七、八度,我們在原始林搭帳篷,住在裡面,道路開通兩公里,就搬兩公里,沒水沒電,買水要開車半小時才有店面。
那五年我好像自我放逐,所有體育節目我都不看,看了會傷心,每天含淚、含恨,覺得自己為國家做了那麼多,最後還是被遺忘。

整整五年,我只回台灣兩個星期。兩個女兒已經上小學,都交給我老婆,她一手撐起全部的事情,那時她還說,再不回來就要跟我離婚。但我還是沒回來。


後來,我想開了,國家不可能承認錯誤,教練就要吞下去。當時體總會長勸我回來當教練,講了一個晚上,他肯定我帶得很好,我就答應了。剛回來時,人家都不要我,找不到專任教練的工作,我只好做義工,想說忍耐一下,那時開始帶許淑淨。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要盡本分,做什麼就應該要像什麼。

熬過寮國這段磨練,把我塑造成了一個更有毅力的人。我相信一個人要成功一定要努力,並開始把目標放在做出更有意義的事,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奧運銅牌教練,要訓練出拿奧運金牌的選手。我也更能同理選手的需要,並深刻檢討訓練方法,不再土法煉鋼,強調科學化的管理。

今天跟著我的選手只有三個,都是世界冠軍,十六歲的江念欣是南京青奧冠軍,林子琦和許淑淨分別拿到不同量級亞運冠軍(編按:許已獲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53公斤級舉重金牌),而且都破世界紀錄。以前,我們要到中國去訓練,現在變成中國選手要送來台灣訓練。

我四十三歲時念體育教練研究所,現在五十八歲,希望我們在二○一六年奧運大滿貫,這是大家的願望,拿到奧運金牌時才要開始想退休。


閱讀更多《親子天下》蔡溫義:五年放逐,磨成更好的人

英國研究:家中老么的創業機率最高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指出,在那些父母皆無創業背景的家庭中,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長大後的從商機率比長子及次子更高,原因是:家中老么更願意跳脫框架、承擔風險。

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及瑞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針對17,000名出生於1970年的受試者,進行人格特質的長期深入調查,並在他們38歲那年再度接受職涯性格測驗。測驗結果顯示,那些成長於一般上班族家庭中的老么,有高達五成左右的人甘冒著風險自行創業,而對於擁有家族企業的家庭,家中老么自行創業的機率更是直逼六成五。

伯明翰大學教授法蘭西斯‧葛瑞尼(Francis Greene)表示:「研究人員很早以前就明白創業精神會對家中成員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到底哪個孩子比較可能會跟隨父母的腳步,踏上『創業』的道路?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尚待釐清。研究結果最令我們驚訝的地方在於,在那些父母沒有創業經驗的家庭中,家中的老么願意挑戰創業的機率,竟比他的兄長們來的更高,這個結果表明:年紀最小的孩子比較願意承擔風險」。

老么入家族企業任職比率低

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出生順序」對於那些父母已經自行創業的家庭而言,亦有截然不同的影響,在這些家庭中,老么跟隨父母進入家族企業的機率減少了近兩成,而長子和次子進入家族企業擔任要職的機率,則分別大幅提升至151%以及118%。

瑞丁大學教授韓亮(Dr Liang Han)進一步表示:「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那些家族企業的擁有者應該要重新思考是否繼續用『出生順序』當作繼承衣缽的優先順序,原因是:長子和次子對於承接家庭企業感到自在,是因為這是條相對熟悉的道路,然而,對於老么而言,卻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個性比較適合開展新事業」。

出生排行之所以會影響子女的性格與從業選擇,或許是因為家庭動力,不論父母是否創業,當家中有老二、老三接二連三的出生時,家長會希望長子幫忙照顧弟妹,造就老大較習慣承擔父母給他們的責任與期望,而對於次子或老么而言,則常需要想出創新的方式來討父母歡心,而造成老么往往更為外向、願意接受不同體驗,因而間接培養了創業的特質。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英國研究:家中老么的創業機率最高

游過愛琴海,救18人的奧運難民女選手


作者:曾多聞

「難民船的馬達故障時,游泳選手的姐姐先跳下水去推船,我也跟著跳下去推。那時覺得很荒謬,因為,我是個游泳選手,但就要溺水而死了。」18歲敘利亞的難民奧運游泳選手尤絲拉•馬爾迪尼(Yusra Mardina)。這位曾經游過愛琴海並且救了18個人的女孩,她的成就超越任何奧運獎牌。

今年的里約奧運有一支特別的隊伍,由10名選手組成。他們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他們是受敘利亞內戰波及而逃亡在外的流亡運動員。沒有國家栽培,但勇敢在逆境中逐夢,傳遞正能量,奧運進場時獲得全場的注目--他們是奧運難民隊。

10名選手當中,最年輕的選手是原籍敘利亞、現居德國的18歲游泳選手尤絲拉•馬爾迪尼(Yusra Mardina)。她於里約當地時間8月10日出賽,在女子100公尺自由式項目中排名第45。雖然並不是特別出色,但尤絲拉的故事感人,不只在她的奧運表現。

尤絲拉與姊姊莎拉都是游泳好手,曾代表敘利亞出賽2012世界游泳錦標賽,當時敘利亞內戰已經爆發。「戰爭的日子很難過,」尤絲拉說:「因為戰爭,我們經常被迫中斷練習。有時候炸彈就落在游泳池裡。」

但這都不是最糟糕的。去年8月,她終於被迫逃離故鄉大馬士革,與姊姊一起逃往黎巴嫩,之後在土耳其乘上一艘開往希臘的難民船。在愛琴海上,那隻只能搭載6人的小船,當時擠了20人。離岸後一小時,馬達發生故障,小船無法再前進。由於負載過重,小船開始浸水,尤絲拉和莎拉一同跳下水裡,游泳推船,她們游了3個小時,將小船安全推上希臘萊斯沃斯島的海岸,救了自己、也救了船上的18人。「那時覺得很荒謬,我是游泳選手,但是最後可能溺水,」尤斯拉說。

年輕的尤斯拉,因為經歷苦難,心智十分成熟,她說逃難的歷程中,自己還一直強顏歡笑:「因為小船上,還有6個小男孩也在,我不希望他們感覺自己隨時要死了……」

馬爾迪尼姊妹的英勇事蹟,因為尤絲拉取得奧運選手資格,才傳揚開來。現居柏林的尤絲拉說:「我希望參加奧運,因為我想代表難民,告訴全世界,痛苦過後,風暴過後,和平總會來臨。」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和馬爾迪尼姊妹一樣受戰爭波及、為了遠離暴力與窮困,而流離失所的難民,在全世界多達6千5百萬餘人,其中有3千萬兒童,佔全體難民41%。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2015年,每一分鐘都有24個人被迫逃離家園。2016上半年,已有7萬3千名兒童難民進入歐洲,而在逃難途中葬身怒海的難民數則難以估計。估計有10萬兒童在戰亂中與父母分散,獨自逃亡。

連尤絲拉在內,十位出賽的奧運難民隊選手,已經克服重重險阻,才能站在里約的運動場上。他們向全世界傳達出強而有力的訊息:鼓舞全世界的難民,不要放棄希望;也提醒全世界有幸生活在和平中的人,不要忘記還有人在因為戰爭而受苦。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游過愛琴海,救18人的奧運難民女選手


水到渠成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從升學到升值,生活總是焦慮。

這幾天,空下了些時間,看了幾部電影Tuesdays with Morrie、Confirmation、The Imitation Game、A Beautiful Mind、The Theory of Everything,其中,最被觸動就是這部Tuesdays with Morrie,它跟最近很紅的五月天「頑固」很像,不過這部電影是集大成版。

如果你有些時間,不妨停下腳步聽一聽、看一下這兩部影片,理解也呵護自己的頑固,懂得等待成長,也更加珍惜「時間」的意義:

Mayday五月天 [ 頑固Tough ]
http://goo.gl/fS4a2f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
http://goo.gl/qwQrLR

看你的作品,我知道你了解一切基本的技術,現在,你需要的,是儘量讀好書、聽各種音樂、看各種電影、到各地旅行,最終就會水到渠成。

好,我會記住。


養大孩子「閱讀胃口」的9個妙方


作者:田育瑄

“We read to know we're not alone.” 
― William Nicholson, Shadowlands

暑假已過了一半,CNN分享9種終生受用的親子共讀技巧,陪孩子愛上閱讀,享受親子閱讀的好時光。

有時孩子只是因為讀了本科幻小說,就打開對宇宙萬物的眼界和想像;有時是因為老師推薦的優良讀物,讓孩子心中湧進許多靈感與書寫的樂趣;有時是爸媽與孩子分享自己喜愛的作品,提升孩子對閱讀的鑑賞能力,閱讀的好處從「愛上閱讀」開始。

CNN分享9種方法,開啟親子間美好的共讀時光:

1. 朗讀故事
許多家長認為,當孩子可以自己閱讀,就不需要再唸故事給孩子聽,但其實從爸媽的朗讀中,孩子可以一面感受語言的韻律,一面又可以放鬆自在地聆聽,對孩子的發音準確度皆帶有正面的影響。

2. 品味「系列叢書」
喜歡有續集讀本的孩子,很容易就能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許多時下的出版叢書像是《艾薇和豆豆》系列,就非常適合學齡前的孩童閱讀,《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波西傑克森》等,則較適合中學生,年齡較大的讀者可以選擇《飢餓遊戲》或是《牛仔褲的夏天》。

3. 科幻、偵探、愛情,各種類型都可以
處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也將對不同主題的書籍產生興趣,父母大可不用因為孩子對所謂的經典作品興趣缺缺而感到焦慮,喜歡沈浸在書海裡的孩子,對家長來說就是一大福音!

4. 喜歡的作者,就多讀一些
一旦孩子找到他們喜歡的作者,就會下意識的想把這位作者的作品翻遍,這不僅開啟了孩子前往圖書館的契機,更是與班上同學交換閱讀的互動好時機。

5. 閱讀經典也是個選擇
經典之所以蔚為經典,是因為經典作品的讀者跨越世代分野,家長可以試著向孩子介紹喜歡的書,看看孩子會喜歡哪一本。

6. 從孩子的喜好中,推薦相關讀物
如果孩子喜歡「動物」,就可以試著推薦跟「動物」有關的讀物。除了上圖書館、書店查找,也可以上網蒐集孩子有興趣的書籍。漫畫等圖像作品容易提升孩子的閱讀動機,統計指出,繪本和漫畫是兒童出版中最熱銷的讀物。

7. 搞笑的書也不錯
有些家長會再三斟酌是否該讓孩子讀《內褲超人》、《遜咖冒險王》這類的搞笑書籍。切記!孩子喜歡這類書籍,並不是想模仿書中荒腔走板的行為,而是因為故事中的情節引起他們內心的共鳴,感到幽默有趣,進而喜歡。

8. 電子書有助男孩專注閱讀
孩子總喜歡在睡前抱著Kindle或iPad把玩一會兒才休息,最新研究指出,超過半數的美國小孩每周至少會閱讀一本電子書,而且大都是那些平常不愛閱讀紙本書籍的男孩。值得注意的是,家長應該要避免孩子閱讀充滿聲光刺激的「加強版電子書」,因為它們不但會降低孩子的專注力,也會削弱孩子的理解能力。

9. 讓閱讀成為家庭價值
想讓閱讀成為家庭氛圍的一部分,建議平均每周或每月帶孩子上二手書店或圖書館逛逛,讓孩子覺得「找書」就像「尋寶」一樣,小心,這可是會上癮的喔!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養大孩子「閱讀胃口」的9個妙方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教育應該定睛在那顆遙遠星星上


作者:曾世杰 台東大學特教系教授、前國教院副院長

在最困難的時候,一個人要怎樣不致於在岔路橫生、遍地蒺藜的路途中迷失方向?要一直定睛在更高層次的目標上。

隨著一〇三年年底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的公布,越來越多人知道,我們的社會要開始推動一個「以『自發、互動、共好』為基本理念,以『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為發展主軸」的課程改革。而所有學習領域,包括語文、數學、社會、生活、自然科學、科技、綜合活動、藝術等八大領域綱要(簡稱領綱)草案,都列出該領域所欲培養的核心素養,強調每個領域的知識、技能、情意態度都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不能偏廢。
素養大於Competence

這裡的關鍵詞是「素養」。您一定要問,什麼是素養?國教院柯院長曾為此召集一個特別會議,討論素養這個詞的譯詞是否即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關心的各國學生的competence?competence的字源有競爭的意思,在人資領域譯為「職能」,指的是有助於個人完成職場任務的知識與能力。

該次會議與會的學者專家認為,教育不能只為經濟發展服務,只談職能,是把人工具化了,教育應該要有更高的層次的使命。例如,生命教育雖然不會直接幫助個人賺錢營生,但生命教育不重要嗎?結論是,我國課綱所稱的素養,包涵了賞識、見識、涵養等態度情意的目標,其內涵大於competence。

以數學領綱為例,長久以來,「高成就、低動機」一直是我國數學教育一個遺憾,台灣學生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沒有信心、怕數學、而且覺得數學沒有用。起草數學領綱的老師們,因此把核心素養定位在知(數學內容)、行(技能、解決問題)、識(態度,如見識、賞識)三個面向。領綱草案裡說,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為「培養學生欣賞數學…以簡馭繁的精神與結構嚴謹完美的特質」。

我家子安,對他高二的數學老師敬愛到幾近崇拜,他說數學老師除了上課紮實精采、關心每一位同學之外,還有一項其他數學老師沒有的特質-「他說到一個數學概念,就會一邊說,一邊嘖嘖稱奇,說數學家怎麼這麼聰明,可以想到這麼簡單的方式…你們不覺得這又精采和又美麗嗎?」。我真心感謝,子安會遇到這麼一位能教出數學美感素養的好老師。

素養和生命的關聯

但「素養」只能那麼抽象嗎?它和生活,甚至生命有什麼相關呢?不知怎地,好友李教授,和他講的故事突然浮現在眼前。

許多年前,我任教的大學因校地問題,與縣政府有了爭執,大學屢戰屢敗。當時的縣長正要競選連任,為了請他做出承諾,進大學任教不久的我,和一位資深的李教授發起了我們人生第一場群眾運動。那是個又忙又亂又焦慮的過程,經常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經常睡不著覺。

一個晚上,失眠的我和李教授在空無一人的街上踏著自己的影子,談到該次抗爭遭遇的種種,談到我們一向的願景,和橫在眼前的萬般阻難,談著談著,李老師突然停下腳,看著台東滿天閃亮的星星說:「跟你講一個故事,是我念高中時英文課本裡的一課。」

這麼多年以後,我想到他的故事,打開筆電,居然在網路上找到了這篇叫eyes up, please的文章:

全球知名的猶太裔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邀請到德國去開演奏會,全球的猶太人群起反對;但小提琴家答道:「我十一歲時,小提琴老師常告訴我,想把琴拉好,你一定要把眼光定在那最遙遠的星星上(to play great music, you must keep your eyes on a distant star.)。

愈是受苦的百姓,愈需要好的音樂。」他還是去了德國,他演奏巴哈、貝多芬、舒伯特等德意志民族音樂家的樂曲時,底下的德國聽眾很多都哭了起來。

李教授和他講的故事,給了我幾個教育上的聯想。

定睛於更高層次目標 不致迷失

首先,在任何時候,尤其在最困難的時候,一個人要怎樣不致於在岔路橫生、遍地蒺藜的路途中迷失方向?曼紐因的老師教他,要一直定睛在更高層次的目標上。當猶太團體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時,曼紐因定睛仰望的星星卻告訴他,你要看到自己更高層的使命,而不是眼前的壓力;

第二,曼紐因的小提琴技巧當然也是老師帶入門的,但他的老師是位有素養的人,不只教指法弓法,他教音樂;不只教音樂,他啟發學生對生命的體會。他的教導,讓學生在數十年後遇見困難時,有不平凡的見識:他相信音樂裡的美,足以消弭人間的苦難與仇恨。

第三,我還記李老師在說:「要把眼光定在最遙遠的星星上。」時篤定的眼神。李教授在高中畢業四十年後,遇見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從心裡躍然而出的,不是權謀算計、不是他最專長的物理數學,而是詩般的、帶著音樂的動人故事。

原來教育可以如此深遠久長,除了知識技巧的層次,還有價值、見識、器度,影響學子一輩子的生活,及生命。素養的教育,當如是也。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教育應該定睛在那顆遙遠星星上


老師別擔心!5步驟 開始你的第一堂數位教學課


作者:楊鎮宇

對很多老師來說,數位學習的衝擊與適應遠比學生來得困難,本文提供老師實際可用的步驟,讓老師不再害怕。

諮詢∣台北市再興小學資訊組長黃輝聲、新北市崇林國中資訊組長孫郁文、台北市富安國小資訊組長高德祥、桃園縣中平國小教務主任趙廣林、高雄市教育局資教中心教育企劃組長葉士昇

設備不夠?課堂上設備突然當機?怎麼設計教學活動?班級如何管理?如何衡量學習成效?如何爭取家長支持?這麼多的問題,橫擺在推動數位教學的路口,讓老師踟躕不前。不過仍然有些方法,可以幫助老師們嘗試走上一小段路,老師們將會發現數位教學的沿途風光,是另一片不同的景致。

1. 盤點手上軟硬體資源

推動數位教學前,要做些前置作業,老師可以盤點自己過往的教學經驗、學校現有的數位教學資源。在教學經驗上,先分析自己在哪些教學單元比較有困難,哪些教學主題比較擅長,這樣做的用意在於,避免「為數位而數位」。接著再檢視學校有哪些可運用的資訊設備,例如電腦、單槍投影機、電子白板、校園網路、平板電腦,以及,對這些設備的熟悉程度如何。

盤點教學與設備後,才能比較精準的判斷需要做哪些準備。有時是心態,那就要不怕麻煩,有時是資訊技術或教學法,那就需要對症下藥來學習。

2. 組教師社群一起進修

要尋找適合自己需求的研習課,可將各種研習課分成觀念、技術、實做這三類。新觀念開眼界,技術課有助上手,若有機會,可實際觀看有經驗教師的一堂課。除了個人研習,建議在校內組成社群,號召同事們參與。若校內同事意願不高,也可以參與像是「教育噗浪客」這類線上教師社群。

除了實體研習課程,也有許多精采的線上課程,例如大學的開放課程 Coursera、資策會的線上課程等,教師自己實際體驗數位學習的力量。

3. 建立自己的教學地圖

從具體的硬體到抽象的教學法,是某一種教學地圖:資訊設備(平板電腦、電子白板、電腦等)、作業系統(Windows、iOS、Android)、能管理學生學習歷程且有助教師操作的數位學習平台(如自由軟體moodle、資策會研發的IGCS,包括浩鑫、澔奇、緯創等廠商研發的平台)、教材(書商光碟、影音檔)、教學法(教師講授或學生分組討論)。

從課前、課堂到課後,也是一種教學地圖:課前(教師備課、學生預習)、課堂(討論、即時測驗)、課後(回家作業、評量診斷)。

有了自己一套教學地圖後,才比較容易理解各式數位科技,將某個數位科技工具安插在自己的教學環節裡,進行有效的教學。

4. 從幾個單元開始融入就好

運用一項設備時,不需全部精熟才能派上用場。例如電子白板,不需要像技術人員一樣無比精熟,直接選一、兩個自己最需要的功能就好。像常見的文書軟體Word,功能非常豐富且強大,但我們常用的功能也就是那幾種。

整學期的課程,只要選其中一、兩個單元做數位教學就好,不一定要每堂都採用。若有同學科老師組成社群,大家可以選定一個教學單元,討論如何做數位教學,可以彼此觀課,讓這個教學單元更豐富。

5. 自己建立教學成效評估

目前學校的評量,不一定能全面評估數位教學的成效,例如合作學習、自學力、表達能力等面向,老師可以嘗試建立其他評估成效的基準。例如可以邀家長來觀看自己的數位教學課堂,實際看學生上課時的神情、回答問題時的態度。

新北市崇林國中理化教師錢自恒的經驗很值得分享,他推行數位教學兩年,分析學生的段考成績變化,發現高分群學生仍舊高分,但低分群學生的成績整體提升了。以往理化課的實驗常受限於時間、設備,無法讓每個學生都充分進行,但運用線上模擬實驗軟體,每位學生人手一台平板電腦,讓低分群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


【資源特搜,幫助老師好上手!】

微學習站台
高雄市資訊教育中心規劃的網站,專門為推動數位教學的老師而設計,每個影音學習單元都在10分鐘以內,分類清楚、簡單、易上手。網址:http://stream.kh.edu.tw

教育噗浪客
全台各地對數位教學有熱忱的老師組成的社群平台,分享教學經驗,每年並舉辦實體的「教育噗浪客年會」,是數位教學教師界的年度盛事。網址:http://tpet.ntct.edu.tw

數位學習無國界
內容豐富的部落格,蒐集各式數位新趨勢、好用的工具、各式學習資源。網址:http://chinese.classroom-aid.com

新北市教學APP市集
由新北市教育局規劃,徵集各式教學App,依學習年段、學科領域分類,也有熱門推薦App。網址:http://appgo.ntpc.edu.tw

iPad應用與教學@Edu
雖然這個網路社群以「iPad」為名,但實際上討論的是,各式數位科技運用在教學上的經驗,有各式豐富的討論串,可以解答老師的困惑。網址:http://ipadclass.blogspot.tw
電腦玩物

分享各式應用軟體、如何運用電腦在教學上的部落格,能有效提升教師的資訊使用經驗值。網址:http://www.playpcesor.com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老師別擔心!5步驟 開始你的第一堂數位教學課

◎滑世代來了!新科技‧新世代 X 新教養‧新學習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好譯者需要的條件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陳穎青
 
通常大家在討論,好翻譯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的時候,很自然就會列出兩點,理解原文的能力和中文表達的能力。然而在我半輩子跟譯稿打交道的經驗裡,這兩件事實在不能算是最最重要的關鍵。
 
不是說搞翻譯可以不用管理解原文的問題,而是說,搞翻譯最要緊的不是原文理解力,而是理解我不理解的能力——哎,別走啊,這不是繞口令,這句話翻譯成文言叫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語文能力,永無止盡。不管你文法多厲害,字彙背上萬,這世間總有更多知識、典故、流行、地方特色,你怎麼學都學不完。所以最可行的辦法不是尋找語文超強的譯者,而是尋找願意在不知道的時候說「我不知道」的人。
 
你承認自己不知道,後面才有機會找專家幫忙解答。有些譯者擔心這樣顯得自己無知,而習慣性地隱藏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變得難以解決,因為要重新挖掘出隱藏的問題,代價比直接針對問題加以解決更高。
 
因此聰明的編輯部應該想辦法,在機制上鼓勵譯者勇於表現「這裡有疑難」「這裡我無法解決」。我自己行之有年的辦法很簡單,只要譯者畫線說這裡有疑難,定稿檢查時我就不視為錯誤。反之如果沒有標記而在定稿檢查時找出問題,後果就變得很嚴重,甚至可能退稿不用。當然這不能變成譯者把所有疑難都丟給編輯解決。解決疑難是個工程,詳情請看拙文「編譯同盟」(http://goo.gl/0pjV7)。

 ※ ※ ※

至於中文表達能力。強調這一點感覺上好像是說,如果我們碰到壞稿子,那一定是譯者的中文欠佳的緣故。但這個感覺是錯的。譯稿讀不下去,並不是譯者表達能力的問題,而是譯者「表達意願」的問題。
 
為什麼?只要看看譯者平常寫的文章就好,用中文寫作的時候他的表達能力一點問題也沒有,只有碰到翻譯的時候,他的中文才會打結。所以他的中文不是表達有問題,他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他只是不知道翻譯應該用正常的、通順的中文翻譯出來而已。
 
你會說,天啊,這不是常識嗎?
 
不,情況是這樣的,你以為你知道,但一旦開工,你才發現你辦不到。翻譯的時候,原文在手,你的天條是忠於原文,但越是新手越掙脫不開原文的束縛,越容易譯出無法卒讀的句子。你要不斷被糾正才會明白,忠於原文的意思是忠於原文的意義,而非原文的語法或句型。
 
所以已逝的老翻譯家思果,對中文翻譯最念茲在茲的事情就是, 這句話看起來像中文嗎? 這個意思在中文裡面是這麼說的嗎?如果原作者會寫中文,他會寫出這麼糟的句子來表達他的意思嗎?
 
翻譯時新手譯者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掙脫原文,以至於譯得不知所云,翻譯腔嚴重。只有老手才會明白翻譯是可以「放開」,而仍然忠於原文的。
 
所以好譯者,我覺得強調語文能力或表達能力,都不足以描述事情的要害。好譯者的關鍵,應該是:
 
1. 願意「承認自己不知道」;以及
2. 時時刻刻自我要求「句子要像中文」。
 
 ※ ※ ※
 
但要找到這樣的譯者,編輯部自己要做好相應的配套,如何找到各方專家成為譯者的翻譯顧問,如何在合作機制上鼓勵挖掘疑難而不是鼓勵隱藏。這都不是沒準備的編輯部,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好的。


原文請見:陳穎青:好譯者需要的條件


從「世界的孩子」談什麼是國際觀


世界觀意思是「著眼世界之上」。 

這是德國知識論中所使用的語言,指的是一個「廣泛世界的觀念」。 它指涉的是一種人類知覺的基礎架構。 透過它,個體可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與它互動。

作者:李偉文

Q:什麼是真正的國際觀?

A:不只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說,不只知道外國現在是這個樣子,最好也要知道他們為何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Q:為什麼要具備國際觀在現在這麼重要?

A:因為現在常常有機會跟不同國家的人一起合作交流,現在的企業也都是跨國的大公司,因此了解不同國家的狀況愈來愈重要。

---- 李偉文老師說 ----

在國際觀的培養上,我覺得最便宜也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挑選適當的影片和紀錄片與孩子一起觀賞。

從孩子的夢想,我們也可以看見他們社會的現況,因為孩子們非常單純,很容易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不管是在東方或西方,不管是非洲叢林或大都市,不管這些孩子身處在多好或多糟的環境裡,有夢想,帶給這些孩子無比的動力與自信!


原文請見《康健雜誌》從「世界的孩子」談什麼是國際觀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車品覺:如何養活數據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車品覺

電商交易量每年增加一倍,但對所積累數據的了解程度是否跟著增加一倍呢?如果電商現在不開始收集數據及應用起用,未來要用數據的時候,就會發現過去的數據已經是一堆垃圾。

許多人已經開始意識到,未來的電商是數據之戰,在這種大數據的背景之下,電商收集數據的邊界在哪裏?又該如何快速運用數據做出正確的商業決策?這是多數電商公司的困擾。

為此,億邦動力網聯系到著名數據分析師車品覺,請他分享在運營數據中不斷思考的經驗總結,以及講述最近在美國Strata Conference與Linkedin前首席科學家Patil交流的心得。


數據是越多越好嗎?

過去,有一個問題一直令我很困惑,現在的企業獲取數據很容易,並且數據的增長速度非常之快,那麽對於公司來說,到底要收集什麽數據呢?收集多少數據?收集數據的邊界在哪裏?

後來在美國遇到Patil,他認為過去收集數據很難,而現在獲取數據資源變得更容易。但是如果收集數據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麽收集再多的數據有什麽意思呢?

可是許多公司還有一個疑問是,現在收集數據不難,成本也不高,為什麽不先收集數據再說呢?等以後需要數據來解決問題時再拿出來用也可以。

Patil的答案我也很認同,他勸大家千萬別這麽想,用這樣的理念來設計數據應用肯定會失敗的。數據是沒有邊際的,我為此也痛苦了好一段日子。比如收集一個人的生日,可以精確到幾分幾秒,但這麽精確的數據有什麽應用,能產生什麽價值呢?

事實上,數據是有生命周期的,比如從中國身份證號碼是可以推斷出性別的,但是過幾年如果這個規則變了,導致我們基於數據所做假設和決策依據也就失去了意義(Data Broken)。更何況保存數據及其收集時的背景(Context)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說,在收集數據的同時,我們必須知道未來可以用來做什麽,今天都想不出來的話,日後就更不容易想出來了。

打一個比方,今天很多電商老板會問重復購買率是多少,於是我們收集數據來計算重復購買率,卻很少想到需要重復購買率來做什麽決定。

這就好比刻舟求劍這個故事,他告訴我們世事在變,我們不能只是機械的套用方法或指標。就像重復購買率有不同的定義,而做不同的決策需要不同定義的重復購買率。如果從一家投資公司的角度來看重復購買率,它想收購A公司,那麽會從重復購買率來看整個A公司的健康程度或用戶質量等。

如果從A公司本身運營的角度來看重復購買率,那麽它更關註的是日、周級別的重復購買率的變化趨勢,或者當月新增客戶有多少人在三個月後的重復購買,從而可以衡量每個月新增及存量客戶的忠誠度和質量,找出改善的空間。知道了以上的背景之後才去選擇用什麽數據不是更靠譜嗎?

數據應用因小而美

從2011年年底,我開始思考怎麽從“用數據”轉變為“養數據”(即數據運營轉變為運營數據),這一段時間我特別為收集什麽樣的數據而煩惱(more data, more problem)。而且,我也曾經想做一個特別大的適合多數人使用的數據應用出來(虛火上升),可是後來發現這在數據應用的起步階段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是找到可以解決大部分人需求的數據應用不容易,二是支付寶的數據非常豐富,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因素之間的聯系又很復雜。

所以,我總結,當做數據應用的時候,數據就是等於原材料,當原材料一直處於變化的情況下,做出來的產品很容易出問題。體會數據和應用的關系之後,我最後決定從小角度切入,先做小應用出來(很好的瞄準器)。

這裏說的“小”指的是應用的目標很具體。

打個比方來說,對於一款數據應用,如果我的目的是分辨兩種決策誰更好,差異在哪裏,是很具體的問題。但如果我的目標是想知道如何讓公司贏利,就是一個空泛的目標。

還請註意,“小”不是指數據量。許多人在沒有獲取足夠數據,並且缺乏對數據理解的情況下做判斷,其實是在享受自己的無知。

經過一番周折之後,也是按照小角度切入的想法設計數據應用,小角度切入設計產品可以做到具體和快速,而且可以避免因原材料的變化而導致的問題。

把數據放進“框”之中

此外,還不得不說到一個話題,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必須考慮數據之間的關聯性。一個單獨的數據是沒有意義的,要把數據放在一個“數據框架”(情景)裏面看才能看出問題。

為了把問題說得很明白,這裏我拿前陣子一家電商公司找我討論的問題舉例子。這裏不太方便公開這家公司的名稱,暫以A公司代替。

A問我,要不要撤去導航網站的廣告?因為懷疑許多老客戶是從導航網站訪問官網,而不是直接訪問官網。

把這個問題說得再直白點,就是要弄清楚在導航做廣告與A公司的業務關系。

那麽,接下來要觀察用什麽“數據框架”,有助於做決策?

  一、A公司當前的投入產出比

  1、明確導航網站引進來的新、老用戶占比如何?

  2、引入的新、老用戶的投入產出比和轉化率如何?

  3、推斷撤去導航網站,對流失新老用戶的影響?

  二、與競爭對手的博弈

  有一個問題可能會忽略,那就是你不做導航網站廣告,你的對手就會立馬進來。做數據框架的時候,要特別註意框架不是靜態的,而是博弈的,需要把競爭對手因素算進來。

  三、考慮時間因素

  建立框時要考慮時間因素:

  1、 用現在、過去和未來的眼光來審視導航網站,看看導航的質量是不是越來越好

  2、 需要註意的是時間有延遲性,引進來的流量會有一些延遲,在兩三個月後才能知道新用戶的價值(life time value)。

總之,“數據框架”是商業分析師的靈魂所在,從框中找尋問題的關鍵因素及答案。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框,不能完全在此全部闡述。

如何用框架來做決定?

對此,我總結了四步走的方法:

第一,首先確定有什麽問題,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收集數據;

第二,把收集的數據整理好,放入一個“數據框架”內
(這個框架是用來幫助決策者做決定的)。

讓決策者用框更清楚地看到數據與決策之間的關系,比如A公司在框架內要知道競爭情況、新老客戶比例情況等因素,以及多種因素互相的關系。

第三,看框架與決策的關系
比如A公司與導航網站有三種選擇,完全不合作,部分合作,全面合作。根據數據框架告訴A公司該怎麽決策。如果發現數據框架與決策不能匹配,就必須返回到第二步。

第四,根據決策做出行動,檢查行動是否達到了目的。
如果行動了發現根本沒達到目的,就要檢討整個鏈條,看問題出在哪裏。是數據有問題嗎?還是因為框架不對?或者是決策不對?是否還有數據沒考慮進去?

所以,又回到之前我老說的話題,不懂商業就別談數據。

想要解決的問題越復雜,框架也越復雜。

而對於現在多數還沒有開始做數據應用的電商公司來說,一開始框架千萬不要太復雜,一定是針對某個需解決的問題開始搭框架,令框架與決策之間的關系非常清楚。

你的問題是什麽,你的decison是什麽,反過來你的框架又該怎麽樣。

從小角度切入,從“小”做起。


原文請見:車品覺:如何養活數據

閱讀更多:《大數據的關鍵思考:行動×多螢×碎片化時代的商業智慧》:有價值才有產值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面對下一個60年閱讀力必須進化為素養力


【30秒重點速讀】


今年國際素養學會年會帶給我許多啟發,就閱讀而言,概念更複雜了,也進化了。


傳統上,大家只聯想到文字的閱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進一步指出,素養拓展了閱讀的疆界,不僅是利用科技獲取知識,更是分析複雜情境的能力。


現代教育,必須從傳統強調的閱讀、寫作與算術能力,進階到能善用語言、數字、圖像、電腦等多元的工具,幫助大眾理解、溝通、獲得有用知識與使用特定文化的象徵符號。


培養素養的關鍵就在「閱讀能力的進化」。


---

作者:田育瑄

成立60年的國際閱讀協會,去年改名為國際素養協會。面對下一個60年,素養是孩子最需要,能幫助面對全球的基礎能力。如何培養素養,需要閱讀力的進化?

2015年,成立快滿60年的「國際閱讀協會」正式更名為「國際素養協會」。為什麼要更名,為什麼要從推廣閱讀到提升素養?《親子天下》親自寫信給國際素養協會,他們回覆:「經由多年不斷的討論、蒐集意見,以及研商未來走向,發現素養能力更能夠面向全球,因此正式更名,用提升全民素養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專業人士與會員繼續邁入下一個六十年。」

閱讀的概念更複雜了,也進化了。

傳統上大家只聯想到文字的閱讀,已不足夠裝備孩子的未來。現代教育,必須從傳統強調的閱讀、寫作與算術能力,進階到能善用語言、數字、圖像、電腦等多元的工具,幫助大眾理解、溝通、獲得有用知識與使用特定文化的象徵符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更進一步指出,素養拓展了閱讀的疆界,素養不僅是利用科技獲取知識,更是分析複雜情境的能力。培養素養的關鍵就在「閱讀能力的進化」,而這也正是「國際素養協會」下個六十年的新目標:「提升全民素養,改變人類生命」。

國際素養協會董事主席黛安‧巴柔尼(Diane Barone)揭開年會序幕,拋出今年年會重要議題:帶領孩子理解種族議題與恐怖攻擊事件時,老師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該如何培養能夠面向世界、跨越時空限制,與多元背景人才合作的青年。


TED講者鄒奇奇:設置「情緒素養」舞台,用故事啟發他人

8歲出書《飛揚的手指(Flying Fingers)》、12歲登上TED舞台分享「老師們能向學生學到什麼?」的作者鄒奇奇(Adora Svitak)是今年年會首位講者,熱愛閱讀、年僅19歲的她,認為現代社會過於強調「升學」與「未來工作含金量」,她指出恐怖攻擊頻傳與民粹主義興起,問題在於這些事件的領導者將讀寫能力用於傳播仇恨,尤其,領導者之中更有許多來自富裕階級,由此可見財富並不代表光明璀璨的未來。

「我們應該為培養『情緒素養』設立一個分享舞台,透過更多人們的故事,進一步瞭解人生的遭遇教導我們的事,透過這些經驗分享造福更多的人、為更多人帶來啟發;閱讀文學作品也會激起人們分享情感,但是我們也必須避免一個常犯的系統性錯誤:我們常先切入素養,才進行同理,事實上,素養和同理應該是同步發生的,教導孩子擁有讀寫能力,並非僅從經濟與學業上考量,而是給予孩子能力同理和感受他們從未想過的生活,並賦予他們能夠充分表達,與分辨理性與情緒的能力」鄒奇奇說道。


祕魯之心創辦人安娜‧道德森:用教育,扭轉貧窮

獲國際素養協會頒布「30歲以下最有影響力青年」的安娜‧道德森(Ana Dodson),早在11歲時,即成立「祕魯之心(Peruvian Hearts)」非營利組織,現年24歲的她,透過社區領導課程、教育諮商計畫,致力為祕魯女孩提供受教機會,扭轉貧窮。

「我是一位來自祕魯的女孩,出生時我被美國家庭收養,但我仍掛心的我的家鄉,在我11歲那年,母親陪我回到了故鄉祕魯,我發現許多孩子的衣不蔽體、營養和基礎教育都十分缺乏,而自己的幸運不應該是理所當然,我決定做些改變。當我回到美國後,我開始向學校募集文具、號召會西班牙語的同學跟我一起與秘魯的孤兒院孩子當筆友,我很感恩許多朋友、家長和當地機構都很願意伸出援手,但是我的目標不只是幫助更多秘魯的孩子擁有教育、衣著和食物,更重要的是:對未來前程的希望」道德森說道。



微軟全球教育策略主任道根:讓行動科技,成為藏在後方口袋的隨身疫苗

微軟全球教育策略主任史蒂芬‧道根(Steven Duggan)也分享他們在全球各地角落的嘗試與改變,他鼓勵教育者和非營利機構勇於犯錯,「失敗雖然令人恐懼,但卻是條必經之路」道根分享道。

道根分享微軟最新研發的應用程式──契訶夫(Chekhov),它將書本的內容,透過手機傳遞給開發中國家的孩子,幫助那些家中可能沒有人識字的孩童學習,但是,他們發現:「如果你給孩子一本書,但是家中沒有一個人識字、同儕們也都不會閱讀,那麼就等於是給了一塊磚頭,因此,我們想尋求行動科技來解決全球的識字問題。我們想:如果『素養』能夠像是藏在後方口袋的疫苗,那將會是如何呢?」道根說道,於是微軟開始打造這款孩子讓能夠自行創作、方便下載、自在閱讀,或甚至是朗讀聆聽的應用程式。

這場年會,在不間斷的研討會、精彩的作者分享、與會者的參與討論,共商如何透過素養的培養,作為爭取平等的工具,當我們願意將心房打開,學習辨認問題的方法,向化解爭議昂首闊步,就能持續發揮改變世界的力量。


本文刊登於
《親子天下》面對下一個60年閱讀力必須進化為素養力
《翻轉教育》面對下一個60年閱讀力必須進化為素養力

爸媽注意!「打呼」可能造成孩子健康與學習障礙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根據《每日科學》指出,許多孩童在晚上睡覺時,常會時不時地打呼,通常這種情況無傷大雅,不過如果孩童打呼頻率過度頻繁,並且伴隨著呼吸困難,將會造成白天上課時,發生專注力難以集中及遭遇學習困難等現象。

瑞典哥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Gothenburg)調查發現,如果孩童打呼頻率過高,以至於睡眠時呼吸中斷,將會影響睡眠,導致孩童在白天感到異常疲倦,上課難以專注。更糟的是,還可能造成尿床,以及成長遲緩等現象。

瑞典哥德堡大學的人口研究報告調查1300位從0到11歲的孩童,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打呼以及在睡眠中呼吸中斷的原因,數據顯示,一周內約有平均5%的孩童會發生數次打呼現象,然而,卻僅有三成左右的家長尋求醫師協助。

「打呼情況嚴重的孩子,通常也會面臨生活品質降低,尤其對於睡眠時呼吸會中斷的孩子為最;研究指出,多數家長並不瞭解,孩子在睡眠時遭遇的呼吸干擾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更不清楚後續一定要仔細觀察與持續追蹤,因此,我們首先該考慮的是,家長可以在何時何地下取得協助資訊。」瑞典哥德堡大學薩赫爾格雷斯卡學院(Sahlgrenska Academy)研究人員說道。

常見好發在孩童身上的打呼原因為「扁桃腺紅腫」或「扁桃腺腫大」,此類型所引發的打呼現象通常透過手術治療便可痊癒,或者有效降低打呼的頻率。研究人員建議,一旦發現孩童的打呼情況過於嚴重,或甚至有睡眠窒息的情況產生,請務必就醫尋求診斷。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爸媽注意!「打呼」可能造成孩子健康與學習障礙

如何培養文字編輯的能力


我認為一個好的教材編輯"最"重要的特質是:
能很快抓到重點。(包含教材的重點、表達的重點..)

要培養這個重點最重要的就是"雜學",每個領域都略有瞭解。自然就能很快抓到重點。這一點就是要多看報紙、雜誌..(平面的)因為網路會有跳躍的特性,有時會讓人跳過一些內容。這部分是平常就要培養。

除此之外,如果是要增加專業上的部分,建議你要求自己:

1. 每作一門課程或每編一門課程都要有創新的地方。 
(這個部分就是要去找國外的課程來參考,因為國外的課程水準都很高,常常看自己的眼界也會開,不會拘泥在目前的水準,還有參考不見的不好,以我自己來說要編一門新課都會至少看5-10種不同的作法,再融會貫通成一種),久而久之,多看就一定會進步。

2.以學員的角度去看課程。 
通常我們作久了,容易有職業病,常常去看文句通不通順、有沒有錯字之類的。不妨時常抱著學員的心態去學習,往往會發現教材的盲點。

3.建議你看一些跟教育有關的專業書籍。 
例如教材設計概論、成人心理學...在設計教材的時候會更有著力點,而且在說服別人的時候,才有說服力。

4.定期看相關的論壇與網站。 
像我是在做線上教材,就會定期去看與elearning相關的網站。因為當你說出根據"某某某大師表示..",跟"我覺得..."是不一樣的,而且也可以學到一些新作法跟新觀念。

5.試著去瞭解&嘗試其他相關角色的工作。 
有些文編就只會文編,其實這樣是不好的,我通常會建議部屬不管設計、系統、行銷..舉凡跟教材前後流程相關的都要有所接觸,甚至主動作都ok,因為懂配色、懂設計流程、懂設計理念,就容易與後端的美編溝通。懂行銷、懂企畫..可以跟前端的sales溝通,甚至如果自己能夠跟客戶做溝通事最好的,因為能夠第一線瞭解客戶的想法。(現在公司都是很現實的,你能作越多分數就加越高)

6.加強專案控管能力。 
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如何掌握好每一個環節,更幫助你的合作伙伴輕鬆工作、也掌握環節。也可以去瞭解"專案控管"這一塊。因為文編作的好,但美編delay,印刷delay..一切也是徒然。

7.速度。 
這一點也是自己可以要求自己的。同樣的內容,這一次工作天是5天,下一次沒創新就要4天,要不斷的幫自己想出新的工作方法,讓時間減少。這不但可以幫公司節省成本,也是讓自己不斷成長的利器。因為同樣的東西,別人作要5天,找你只要2天,你說人家會找誰?

8.多看其他相關領域的東西。 
例如如果你是平面文編,就去看網站編輯、多媒體編輯..等,可以為你的作品注入新觀念。

拉拉雜雜講了一堆,大概就是這樣!其實我覺得你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所謂"放任"給你們寫,其實代表你的發揮空間更大。要求自己每一次的作品都要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比別人快又好),放心!你的工作就永遠不會被別人取代。

其實,我想跟你分享我的經驗。會刻意培養員工的公司真的少之又少。但是我會自己刻意培養自己。文編還有一條路叫做soho。當你成為公司第一名的頂尖高手,不見的要換公司,自己作收入會遠高於領薪水。

文編是非常多外包可以接的,但前提是你要懂行銷、懂業務、懂美編..能控管專案,這些都瞭解即使沒當SOHO也可以當主管了..因為專業第一名本來就很容易被升上去,可是這些都是在公司裡自己就能培養的,例如我曾經努力學會美編使用的軟體,甚至還能去幫別人上課..反正有什麼雜事你就爭取去作,那些雜事都是在磨練自己喔!加油~


原文請見《Yahoo! 知識家》如何培養文字編輯的能力

Nike執行長帕克:製造不只是製造 台灣驅動Nike創新


作者:黃亦筠採訪整理

六十歲的Nike集團董事會主席、總裁和CEO帕克(Mark Parker),專業跑者的精瘦身型,身高超過一八○公分,一身低調的黑衣黑褲,腳上卻搭配一雙鮮紅色Nike新款高筒跑鞋,充滿時尚感。

「這是Flyknit嗎?」聽到提問,他露出笑容、點點頭,十分滿意地看著《天下雜誌》記者、攝影對他的紅色運動鞋投以好奇的目光。

帕克,成功將眾人目光聚焦到他腳上。

Flyknit,用「織」出一片完整鞋面的創新工法,顛覆過去所有運動鞋的製程。Nike花三年研發,率先在二○一二年成功量產,立刻掀起全球運動品牌跟風。「織」出來的運動鞋,是台灣廠商研發製造,也是八月里約奧運選手腳上的主流。

「Nike用技術創新,維持差異化,」帕克強調。他在紐約舉辦四年一度的全球創新高峰會後,接受《天下》台灣獨家專訪,肯定台灣供應鏈提供製造創新的價值。

Nike創辦人奈特(Phil Knight)打造以「運動員」為中心的運動帝國。一雙喬丹鞋,帶動影響全球世代的運動文化。Nike不只是一家體育用品製造商,而是體育精神和運動理念的代言人和傳播者,讓所有買Nike產品的人,覺得自己不只買一雙鞋,而是一種信仰和文化認同。

時間回到一九七九年,二十歲出頭的帕克進入成立七年的Nike,成為首批大學一畢業就應徵進Nike的菁英。奈特在接受《Fortune》採訪時曾打趣形容,「我們看著他將近四十年了!」

帕克一進Nike,很快開始設計運動鞋。在當時充滿創業氛圍的環境下,身為Nike設計師,帕克不只畫鞋圖,還要和製造廠一起合作,動手實驗新橡膠、皮革等材料,參與行銷活動,一邊還要抽時間和運動員一起測試產品。

這是重要的養成過程。讓帕克不只擁有身為設計師的創意和細膩,也具備製造和市場銷售的現實感。

因此,二○○六年當帕克接下執行長大位,Nike此時已是略顯老態的成熟企業,帕克卻讓這隻運動界的大象依舊能跳舞。

設計人×商業人的完美混血

帕克接棒後,重新架構業務部,將從前以品牌、產品分類的架構,大刀改為七類客戶導向的產品項目,如籃球、跑步、訓練等。

十年間,帕克將Nike帶上新高峰,年營收超過三百億美元,成長翻倍。

「Nike能持續成長,是因為帕克平衡了所有複雜面向,」Nike首席設計師哈菲德(Tinker Hatfield)曾分析。他是Nike最著名的Air Jordan、Air Max設計師,兩人從一九八一年就是一起共事的好友。「他是商業、行銷人,也能和你聊設計,」哈菲德說。

面對後進對手(Under Armour)UA等崛起,Nike今年的仗打得辛苦。但務實的帕克很清楚,市場殘酷,不進則退。

進入行動年代,帕克繼四年前啟動「Just Do it」全球行銷活動後,推動最大一波變革「數位轉型」。大量投入數位行銷外,今年更強化Nike線上線下商城整合,積極經營網路社群。此外,他始終認為技術才是Nike差異化的核心,不斷尋找製造新伙伴,希望發展下一世代的自動化製造。

創新不等人,變化萬千的運動時尚領域,更是如此。以下為帕克的專訪摘要:

問:Nike當紅的Flyknit有許多台灣廠的影子,未來你會再強化和亞洲供應鏈,如台灣的合作嗎?Nike的供應鏈策略為何?

答:會,我絕對會(笑)。我認為關注商業環節的各種創新機會,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產品。我們如何溝通,我們如何和人們連結,然後把這些訊息回饋給供應鏈。

我對我們產品製造的創新工法感到十分驚豔,像Flyknit的製造方式,讓設計師能夠做出過去無法做的設計。

幫助設計師超越自己

所以製造不只是製造,在我眼中,製造創新是設計創新重要的驅動力。

Nike正在建立新的伙伴關係,像是和加州的Flex(編按:Flextronics,偉創力,是一家電子製造公司)合作。Flex專注在供應鏈的創新,Nike和這類公司的新伙伴關係讓我們去思考,如何在產品案例上進行製程創新,譬如製造自動化、流程精簡,或是創新產品製造工法,幫助設計師們超越自己,完成理想中想設計卻無法做到的設計。

每當想起這些,都讓我感到興奮不已,這也是Nike能夠成長的重要關鍵。

問:八月里約奧運,Nike在奧運會傳達哪些新概念?

答:在今年全球創新高峰會上,Nike揭示幾項重要的產品概念。最主要的焦點,永遠是運動員。Nike協助運動員展現最好的運動能力,這也是驅動Nike前進最重要的目標。我們用創新研發的產品協助運動員攀登生涯中的最高峰。

在今年奧運,會看到運動員身上穿的Nike產品,變得「更輕、更快、更透氣」。同時,「更快乾」。也運用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s)的概念(讓運動員的速度更快)。這些新功能都幫助運動員展現更好的成績。

問:後進品牌如(UA)在北美崛起,快速的成長帶給Nike不少威脅。Nike如何維持地位和成長?

答:Nike依舊會維持好既有的基礎,持續創造最好的產品,維持Nike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力量。所以產品一定要很獨特。創新技術,絕對是很重要、很關鍵的能力。

另外,Nike的組織是照運動項目分類。假如你參加Nike總部導覽,當你去跑步大樓,在這個部門上下就做全部和跑步有關的事:跑步文化、跑者,還有如何讓跑者變成最傑出、最強跑者的方法。

每一項運動都是一種文化

在這棟樓裡的同仁,和市場緊密連結、和買這類產品的跑者、跑者文化連結。假如你想要玩滑板,那又是另外一件全然不同的事情,負責的人員也會不同,會深入研究滑板文化。

這是為什麼Nike不同的事業部都非常具競爭力,因為每個部門都十分專注和投入影響消費者的創新。

問:你也曾是一名跑者,且是一名專業跑者。你現在擔任全球運動業龍頭公司的CEO,你還持續跑步嗎?

答:我設法找時間(笑)。因為維持這樣的習慣對我而言很重要,跑步不只是讓我保持腦袋清晰,還有身體精實。

只是時間上愈來愈不容易,但我仍然把這件事當作最重要的排序,無論如何都要擠出時間。我太太,本身是一個運動指導員,她也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員,她也維持運動的好習慣。

問:「運動」對你而言,有什麼意義?你如何看待運動的未來?

答:「運動」是人類文化的一部份。在流行文化裡,運動絕對是非常核心的一環。運動是將人聚在一起的話題和活動,也是讓國家團結的力量,它充滿創造力,驅動人們更有活力、更健康。

我認為,運動依舊會扮演一種合而為一的力量,為這個世界扮演流行文化中的統一元素。不只是影響人們的生活型態,同時也是啟發許多人靈感和邁向高目標的力量。

問:掌舵全球運動業龍頭,你如何領導員工?

答:我試著幫助員工了解自己的潛力。我的溝通方式,非常直接,我也必須如此。但我比較喜歡找到了解我們的企業文化和使命,能夠專注目標、努力達成的員工。我會盡己所能幫助這樣的員工。

但我也會挑戰我的同仁。就像我很常自我批判、自我鞭策,因為我知道可以更好。但我會正向思考,也期待我的同仁們正向思考。

Nike總是設定很高的目標和標準,因為我們是業界領導者,我們就要做到最好,維持領導地位,這或許帶給同仁一些壓力。

但我們更專注在我們的潛力,而不是有哪裡比競爭者好。我認為,了解Nike現有的能力和待發掘潛力之間的距離,遠比計算競爭對手和Nike之間的差距有多少,還來得重要。

這是我們關心的重點,「持續創新」和「實現潛力」。

夠「宅」,才能發掘潛能

問:聽說,你曾稱自己「宅男」?

答:是。(笑)

對我而言,「宅男」是一種「執著」的性格和精神狀態。我性格中有這樣的特性,特別是在Nike,就是追求做到最好,幫助運動員達到最好的狀態。這就是一股「執著」。Nike幫助運動員挖掘出他們潛能的過程,也就是在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潛能的過程。

這就是Nike的核心精神,這就是Nike。我們很執著。

問:你懷念當設計師的日子嗎?你喜歡當執行長還是設計師?

答:兩者我都喜歡。最棒的事情是,我現在兩種都在做。(笑)

我對設計的熱愛,依然像多年前我剛到Nike時一樣,不曾稍減。這是我的能量來源,及驅動著我和不斷變化的趨勢緊密相連的精神食糧。設計永遠讓我感到振奮。



原文請見《天下雜誌》Nike執行長帕克:製造不只是製造 台灣驅動Nike創新
英文版同步上線english.cw.com.tw/;8/15 The China Post)

閱讀更多,請見:603期《奧運戰神都用MIT》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蜜雪兒歐巴馬:當別人用低下攻擊,我們用高尚回應 v.s 龍應台:你教我們怎麽教孩子?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最近美國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的演講大紅!其實與前文化部長龍應台五月在《天下雜誌》撰寫的專欄內容也有不謀而合之處。

一則是以具渲染力的演說方式、一則以溫和條理的書寫方式,讓兩位身為母親的女性代表人物瞬間拉近與每一位家長、來自不同文化的孩子,瞬間拉近了距離。

1. 同樣以家長帶孩子的「殷切期盼」出發。
2. 你的一票不僅代表著自我期許,也是掌握「孩子的標竿」角色。
3. 大眾易懂、「有畫面的言語」,展現細膩觀察,用最動人的方式表達。

不過,不得不說,蜜雪兒的演講內容的確是非常具有領導人的風範
也難怪川普太太要抄襲拉~(哈哈)


----------

蜜雪兒歐巴馬:當別人用低下攻擊,我們用高尚回應

作者:陳雅慧

在白宮度過的童年是怎麼景況?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她在演講中指出:「我知道身為父母,我們是孩子最重要的身教典範,她們會看著我們如何面對和處理事情。這樣的態度,也是我們身為第一夫人和總統時的自我期許,我們所做所為不只我們的孩子在看,全國的孩子都在看。」

美國的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7月25日在美國民主黨大會發表演講支持希拉蕊柯林頓代表民主黨競選總統。這一場感人的演講獲得極大迴響,蜜雪兒歐巴馬以母親的身分,分享她期待甚麼樣的國家領導人來為女兒創造未來。以下是演講摘錄:

不敢相信已經8年,8年在白宮的歲月,當年的小女兒,現在已經長成了年輕女人。

8年前當我們全家搬進白宮,到現在我都清楚記得,第一天看著我7歲和10歲的兩個女兒上學時,她們坐進黑色禮車,身邊伴隨著成群壯碩的持槍保鑣。我不禁心裡自問:「哇!我們到底做了什麼?」

那時我心中清楚知道,這段白宮的日子,我們面對這段特殊經驗的態度,將會形塑我的女兒未來會長成甚麼樣的人。

每一天我們都必須費心引導和保護女兒們,這一段在鎂光燈下成長、非比尋常的童年。

必須教她們忽視為什麼有人質疑她們父親的身分和信仰。必須堅定的告訴她們,媒體上那些名人的仇恨性言詞並不代表全部美國人的想法。必須解釋為什麼當有人以近乎霸凌的手段對待你時,你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回應,我們的態度是「當對方用低下手段攻擊時,我們以高尚回應。(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我知道身為父母,我們是孩子最重要的身教典範,她們會看著我們如何面對和處理事情。

這樣的態度,也是我們身為第一夫人和總統時的自我期許,我們所做所為不只我們的孩子在看,全國的孩子都在看。常常到各處的學校參訪時,會有學生跟我說:「上次你說了和做了……我寫了一個報告……」

今年11月,當我們去投票所,去選出未來的總統時,我們都將決定,誰將有權力,型塑我們孩子未來4年到8年的生活。

所以,請別犯錯。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偶像,孩子會看著我們,想像他們未來可以長成甚麼樣子的大人。
我每天早上醒來,在白宮這座由奴隸建造的房子,看著我兩個美麗又聰明的的年輕女孩和她們的狗在外面的草坪上嬉戲。因為有希拉蕊,我的女兒和所有美國的小孩都理所當然的相信著:「女人可以當總統。」

我們不需要人家告訴我們國家如何不好,至今,美國仍是最偉大的國家,我們也須要讓美國繼續偉大。

我們需要一個領袖,她能展現偉大的夢想和熱情,來帶領我們的子女。所以,這個選舉我們不能放棄,不能說算了吧!



原文請見《親子天下》蜜雪兒歐巴馬:當別人用低下攻擊,我們用高尚回應

----

希拉蕊讓我女兒相信 女人當然可以當總統

作者:吳怡靜

七月下旬,美國兩大黨陸續舉行全國黨代表大會,正式提名總統候選人,向十一月八日大選衝刺的「百日之戰」也跟著開跑。

這兩場大會,有如兩場主題完全相反的「轟趴」:共和黨訴求恐懼,宣稱美國面臨內憂外患,陷入空前危機;民主黨則是營造希望,誓言帶領美國走向更美好未來。

一邊黑暗,一邊光明,「他們講的是同一個美國嗎?」《華盛頓郵報》忍不住問。

為了造勢,兩黨精銳盡出,尤其是剛落幕的民主黨大會,請來政壇大咖接力助陣,從第一夫人蜜雪兒、柯林頓、拜登到歐巴馬,都以強有力的精彩演說,勾勒出一個與川普截然不同的美國。

即將卸任的歐巴馬,用一篇激動人心的告別演講,捍衛了美國的樂觀主義,「我們不恐懼未來,我們塑造它,擁抱它。」

不過,這次最受各界好評的一場演說,來自他的夫人。蜜雪兒從自己的女兒說起,強調政治人物要做小孩的榜樣。「當某個人表現得像個惡霸,你不要墮落到他的水準,」她沒有指名道姓,但是字字句句指向川普。

為了給孩子更美好的未來,讓所有人的兒子和女兒都把「女人可以當美國總統」,視為理所當然,她呼籲選民,務必把希拉蕊送進白宮。

很難相信,從我第一次來大會,談為什麼我的先生應該成為總統,到現在已經八年了。

還記得我告訴你們,他的人格與信念,他的正派與風度。我也談到了我們的女兒,她倆是我們的摯愛,在白宮這段時間,我們看著她們從蹦蹦跳跳的小女孩,長成亭亭玉立的年輕女性。

當我們剛搬到華府,她們要出發去上學的第一天,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冬日的早晨,看著只有七歲和十歲的她們,跟隨一群帶槍的男人坐上黑色箱型車。看到她倆的小臉蛋緊貼著窗戶,我唯一能想到的念頭是,「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全場大笑)

在那一刻我領悟到,我們在白宮的這段日子,將為她們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奠定基礎,而我們如何處理這段經歷,正是造就她們或摧毀她們的關鍵。

 這就是我們每天都在思索的問題。巴拉克跟我極力想要引導、保護女兒,讓她們度過成為公眾人物的挑戰:如何要求她們,別把那些質疑她們父親國籍或信仰的問題當真;如何堅定表示,她們從電視上聽到的仇恨語言,並不代表這個國家的真正精神;如何解釋,當某個人非常無情,或表現得像個惡霸,你不要墮落到他的水準──因為,我們的座右銘一直是,當他們表現低劣時,我們要保持高尚(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掌聲)

政治人物言行,孩子都在看

我們說出的每個字、做出的每種行為,孩子們都在看。身為父母,我們是她們最重要的模範。讓我告訴各位,對於總統和第一夫人的角色,巴拉克跟我也是如此看待,因為我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只對女兒有重要影響,也會影響全國的小孩。

所以,今年十一月投票時,這就是我們將要決定的,無關民主黨或共和黨,也無關左派或右派,這場選舉要選的,是誰將有權力,在未來四或八年裡,形塑我們的下一代。

今晚我來到這裡,是因為這場大選,只有一個人值得我託付這項責任,只有一個人是我所相信,真正能夠勝任美國總統一職,那就是我們的朋友,希拉蕊。(掌聲)

我相信希拉蕊有資格領導這個國家,因為我看到她一生對於孩子們的奉獻──除了她的女兒,也包括所有需要守護的小孩。

希拉蕊投入了幾十年心血,持續不懈地為孩子們的人生帶來改變:當年輕律師時,為殘障兒童爭取受教權;當第一夫人時,為兒童爭取醫療健保;當參議員時,改革托兒政策。八年前的大選,即使爭取民主黨提名失利,她也沒有生氣或灰心,更沒有因此引退,因為身為真正的公僕,她知道,公共服務比她個人的渴望更重要。

因此,她再一次光榮地為國效力,出任國務卿,奔波於世界各地,讓我們的孩子更安全。

別以為你能用推特治國

許多時刻,希拉蕊大可以說,這份工作太難了,公共服務的代價太大了,她受夠了被人挑剔長相、說話、甚至大笑的方式。但是,我最欣賞希拉蕊的一點,就是她從不在壓力下退縮,從不逃避困難,也從不放棄。

當我想到,為了我的女兒和所有的孩子,我會想要哪一種總統?這就是我要的。我要一個不屈不撓的人,一個熟悉這份工作、認真以對的人,一個了解總統面對的問題不是非黑即白那麼簡單、不是用一四○個字(指推特字數限制)就能說清楚的人。(全場歡呼)

因為,當你手上握有的是核彈密碼和軍隊大權,你不能做草率的決定,也不能輕易動怒,你需要穩定、謹慎、掌握充分資訊。

我想要一個會教導孩子們「這個國家每個人都很重要」的總統;一個真心相信建國元勳多年前所描繪的,「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是偉大美國故事裡的一部份」這個願景的總統。當危機發生時,我們不會相互為敵,而是相互傾聽。我們彼此依賴,因為我們永遠是「在一起更強大」(stronger together)。(掌聲)

我知道,希拉蕊將會是這樣的總統,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大選,我支持她。(歡呼)
她很清楚,總統有一件最重要的工作:為孩子們留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這就是我們讓國家不斷前進的方法,所有的人都為了孩子,團結在一起,因為他們知道「同村協力」(註:希拉蕊的書名)的道理──民眾自願擔任球隊教練,或教會主日學老師;各種膚色和信仰的軍人冒著生命危險,把自由的幸福不斷傳承下去;達拉斯的警察和抗議者,都在努力保護孩子們的安全;奧蘭多的民眾(在夜店槍擊案後)紛紛排隊捐血,因為他們感同身受,曉得受害的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小孩。

打破最困難的玻璃天花板

還有像凱恩(Tim Kaine,希拉蕊副手搭檔)這樣的領導人,讓孩子們看到了正派和奉獻;而希拉蕊更以勇氣和風度,不斷挑戰那最高、最困難的玻璃天花板,直到她終於打破玻璃,讓我們所有人一起跟著她提升。

這就是美國的故事,它讓我今晚站在這裡,它讓好幾個世代的人民,儘管飽受奴役和種族隔離的苦痛與恥辱,卻仍帶著希望,奮鬥不懈。

所以到今天,我能夠每天早上在一棟當年由奴隸建造的房子(指白宮)裡醒來,看著我的女兒,兩個美麗聰明的年輕黑人女孩,在草坪上跟狗兒一起玩耍。

因為希拉蕊,我的女兒,以及所有人的兒子和女兒,如今都把「女人可以當美國總統」,視為理所當然。(語帶哽咽,全場歡呼久久不斷)

所以,不要讓任何人跟你說,這個國家不夠偉大、需要讓它再次變得偉大。因為,此刻的美國,就是地表上最偉大的國家!(熱烈掌聲)當我的女兒準備進入這個世界,我期待的是一個足以跟這種偉大匹配的領導人,一個足以讓我的女兒和所有孩子發揮潛力的領導人,一個每天都會被我們對孩子的真愛、希望和夢想所引導的領導人。

這次大選,我們不能袖手旁觀,坐等最好的結果出現。我們承擔不起厭倦、挫折或冷嘲熱諷的後果。聽我說,從現在到十一月,我們必須像八年前和四年前那麼做:挨家挨戶去拜訪,把每張票催出來。我們必須投入每一分的熱情、精力,以及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讓希拉蕊當選總統。

原文請見《天下雜誌》希拉蕊讓我女兒相信 女人當然可以當總統

------------成功的品牌,背後都有個無敵軍師團隊------------

無敵軍師:改變蜜雪兒-歐巴馬的女人


作者:New Yorker、曹景行公眾號

舒爾茨今年38歲,猶太人,哈佛法學院畢業,現為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的「御用」撰詞人。在白宮,她是為數不多的伴隨歐巴馬夫婦從2008年走到今天的員工。

每個成功政治人物的身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幕僚,舒爾茲就是使剛剛結束的民主黨大會蜜雪兒精彩演講的主要功臣。這場演講,甚至使許多人認為蜜雪兒比希拉蕊更出眾、且適合打敗川普。

蜜雪兒不是以時尚取勝的賈桂林甘迺迪。她大學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研究所哈佛法學院。當年歐巴馬總統還是法學院剛畢業的嫰青時,蜜雪爾已是他的實習主管,當時他們是整個律師所中唯二的黑人律師。

2006年夫妻倆申報財產,參議員的歐巴馬年薪15萬美金,蜜雪兒律師年薪幾乎比丈夫高三倍。

今年民主黨大會演講使蜜雪兒成為美國政界的一顆新星。

「每天早上,我在這座由奴隸建造起來的房子裏醒來,」她說。「我看著我的女兒們——兩個美麗又聰慧的黑人女生——在白宮的草坪上與她們的狗嬉戲玩耍。而如今,正是因為希拉蕊,我的女兒們和我們的兒女們都知道,女性也可以成為美國的總統。」

她說當對方謾罵的時候,我們不應陷入無聊的口水戰,而應仰著頭繼續為自己的理想奮鬥。
Our motto is: 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這15分鐘的演講在兩黨中得到到了一致好評,風頭甚至壓住了桑德斯,以及和來自麻省的激進派議員伊麗莎白·沃倫。她的演講充滿激情,卻又不像其他政客那樣專注於攻擊政敵,也不像共和黨大會中川普的演講,嘗試用憤怒和恐懼感染選民。

然而八年前的蜜雪兒歐巴馬,並沒有這樣的魅力和感染力。當時的她以強勢出名,許多人覺得她很傲慢。2008年2月的一次演講中,蜜雪兒對著一群威斯康辛的選民說:我活了這麼多年,今天是第一次因為自己是美國人而感到自豪……

這次口誤給歐巴馬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來自共和黨的政敵說,這是米歇爾不愛國的鐵證。
使蜜雪兒表現180度大逆轉的背後,是Sarah Hurwitz。


舒爾茨今年38歲,猶太人,哈佛法學院畢業,曾經為柯林頓的副總統高爾當過寫演講的實習生,現在是米歇爾的「御用」撰詞人。

2008年總統初選的時候,舒爾茨原本是希拉蕊手底下的首席文膽。後來希拉蕊在6月決定退出競選,團結全黨支持歐巴馬當選總統。退選演說中,希拉蕊說道:

「當我們今天聚首於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宏偉建築之時,第50位女性航天員正在我們頭頂繞軌道飛行。

「如果我們能把50名女性送上太空,那麼有朝一日,我們也能把一名女性送入白宮。

「雖然這一次我們沒能打破那塊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但正是因為你們,那塊天花板上出現了一千八百萬道裂痕,光明從未像現在這樣耀眼。」

這份演講也是出自舒爾茨之手。


希拉蕊退選2天後,舒爾茨接到了來自歐巴馬團隊的電話,邀請她來為這位民主黨的候選人撰寫演講。

舒爾茨和蜜雪兒組成的團隊幾乎完美。律師出身的蜜雪兒思維清晰,非常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然而可能也正因為她是律師出身,她講話的時候不自知地咄咄逼人。

舒爾茨可以把米歇爾想表達的概念,用最動人的方式表達出來,於是便有了這次DNC令全球驚嘆的演説。


原文請見:無敵軍師:改變蜜雪兒-歐巴馬的女人

-----這一篇蜜雪兒歐巴馬的演講主題,跟龍應台老師於五月在《天下雜誌》撰述的專欄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龍應台:給我們一個政治家
  
台灣需要什麽樣的總統?

2006年6月27日,國會進行罷免總統的投票,我曾經針對陳水扁總統寫了〈今天這一課:品格〉,說,一個國家的元首,在我的理解,有4個核心的責任:

第一,不管國家處境多麽艱困,他要有能耐使人民以自己的國家為榮,使國民有一種健康的自豪感。

第二,不管在野勢力如何強悍,他要有能耐凝聚人民的認同感,對國家認同,對社會認同,尤其是對彼此認同。

第三,他要有能耐提得出國家的長遠願景。人民認同這個願景,心甘情願為這個願景共同努力。

第四,他不必是聖人,但他必須有一定的道德高度,去對外代表全體人民,對內象征社會的價值共識。小學生在寫「我的志願」時,還可能以他為人生立志的效法對象。

今天是2008年3月18日,距離總統選舉還有3天。2300萬人在思索:台灣,需要什麽樣的總統?
  
初到歐洲時,一個完全沒人在意的街頭小細節被我看在眼裏。

過十字路口時,人們不耐煩地等候紅燈轉綠,總有一半的人,兩邊張望一下,腳步不停,一個箭步就搶?穿過了紅燈街口。但是,如果在等候過街的一群人裏,有一個父親或母親手裏牽一個幼兒,站在路口,我發現,那一整群急躁的人就忍,忍,忍到綠燈真的亮起,才開始快快走動。

那牽手的父親或母親,可能在滾動的人群裏低頭跟孩子說話,「你看,紅燈不能走,要等綠燈。」

我很驚訝﹕這是什麽樣的社會默契啊。不需要開口,一群不相幹的人都知道,而且接受,而且切身實踐一件事﹕

你怎麽做,孩子就怎麽學,所以,不要給孩子錯的示範。

同樣的默契,也有別的表達方式。開車經過美國的鄉野,經過一片一片漫無邊際的玉米田,突然出現一個小村。進村的第一個牌子,寫的不是什麽偉大的標語,而是,這麽一句話﹕

我們村子有53個孩子。所以請慢慢地開。

這是村民和過客的默契﹕為了孩子的幸福,請以身作則。

06年百萬台灣人穿上紅衫到凱達格蘭大道去抗議時,我曾經在午夜時穿越廣場。疲憊的人們彼此交談,認識的與不認識的。穿越整個廣場,最常聽見的一句話,起起落落在廣場的夜空裏,就是﹕

你教我們怎麽教孩子?

08年3月16日,身為教育部官員的莊國榮面對群眾,用正常的父母禁止孩子說出口的穢語侮辱馬英九過世的父親。他當晚就被迫辭職,並且道歉。我可以想象,當時在現場的「綠營」父母們,錯愕之余,心裏想的,多半也是這麽一句話﹕

你叫我們怎麽教孩子?

有一種東西,是不管歐洲美洲,都緊緊抓住不放的;有一種東西,是不管藍營綠營,都真正在乎的,那個東西,叫做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可以因階級、因族群、因利益之所導、因意識形態之所在而有所分歧,但是,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未來,卻是最大的公約數,它絕對超越政治,無關立場。
  
所以,台灣需要什麽樣的總統?

一個清晰的衡量標準應該是,誰可以給我們6歲的孩子最好的環境長大,誰就是最好的總統。

6歲的孩子正要脫離父母的懷抱,進入小學,開始他社會化的過程。國家,透過政府的運作,正要開始塑造他的人格、培養他的眼光、訓練他的智能、決定他的未來。我們把孩子交給學校,也同時把他交給了這個國家裏頭所有的機構──教育部決定了他將如何學習、學習什麽,文化部將影響他的品味,國防部決定了他離戰爭或和平有多近,經濟政策會影響到他18歲時有多大能力去面對競爭,環境政策會影響他的健康,媒體政策會影響他的判斷力和見解,外交政策會影響到他作為一個國民的自尊或自卑……

這些國家機構所制訂的規矩、政策、法律,都可能形塑社會的風氣。為政者不廉,社會就貪;為政者不公,社會就爭;為政者亂法犯禁,社會就上下交征利;為政者挾私好鬥,社會就黨同伐異。

總統是什麽?他就是我們將這所有機構托付的人,我們同時將自己6歲孩子的未來也托給了他。

當我們為6歲的台灣孩子著想時,我們的思索就不再局限於4年或8年這一個小方格裏了。我們會深思:這4年或8年會直接造成怎樣的12年和16年?16年後,6歲的孩子才剛剛大學畢業──他會變成一個什麽素質的人?他會有什麽樣的教育準備去面對全世界?

以這樣稍長的線來思索,我們可能就會發現眼前吵翻天的許多問題,譬如市場是中還是台,譬如開放幾個港口來三通、每年賺幾個觀光客,都顯得「短」,而比賽誰更愛台灣,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我認為6歲的孩子的未來,是最根本的政治標竿,因為他的未來,就是這個社會的未來。


如果我是那個牽孩子的手要過紅綠燈的人,面對十字路口,我會選這樣的人作總統﹕

第一他有基本的品格。

不,他不必是聖人,他只要在孩子面前不闖紅燈就好。他只要做到所有的小學老師都會教孩子的基本道德就很足夠﹕

小學老師說,你不可以偷竊。所以總統必須廉潔自持,一介不取。

小學老師說,你不可以對人粗魯。所以總統不能口出惡言,他所挑選任用的人,也不能口出惡言。

小學老師說,「溫良恭儉讓」是傳統美德,就是為人溫潤,心地善良,對人謙恭,勤儉度日,禮讓弱者。所以總統懂得「溫良恭儉讓」的道理就行。他和他任用的人,都必須知道,權力與謙卑就是要成正比。

選擇這樣的總統,我不必擔心6歲的孩子會以淩弱為神氣,以粗暴為威風,以鬥爭為成就。
  
第二他有無限大的包容力。

我不願意再讓6歲的孩子去目睹中正紀念堂的拆或草山行館的毀,也不願意再讓孩子坐在歷史課堂裏聽老師說,教科書又改了,她不知怎麽教。我更不願讓孩子在拆和毀之後,又以同樣的方法被迫去目睹原物的重建、牌匾的歸位,或者看見教科書以同樣的粗暴方式又改寫回來。

我希望台灣6歲的孩子在真正的、不打折扣的自由風氣中成長。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不論是荷蘭城堡、大清炮台、抗清遺址、日本神社、蔣公行館,拆除或立碑,讓社會文明而深刻地辯論吧。不論地圖是站著看還是躺著看,不論歷史要從這頭寫還是那頭寫,讓社會文明而深刻地辯論吧。

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不要急著把我們的黨、我們的團的立場用權力和命令交下,不要把我們自以為是的結論強迫灌給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首先學會包容歧見,聆聽異議,讓台灣的孩子首先學會文明而深刻的思辨吧。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有那個胸襟說,真的沒有「藍」跟「綠」了,讓我們為受傷的手塗上紓緩的藥膏,讓我們彌補隙縫,讓我們從此謹守公平的原則,以無限的包容尊重彼此。把「愛台灣」的定義變成「愛台灣的民主自由」。
  
第三他有寬闊的全球視野。

今天台灣的孩子,打開電視幾乎看不見國際新聞,翻開報紙幾乎讀不到國際分析,坐在教室裏,公民老師問他「你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他的學校裏,很少外國同學,他的生活圈裏,沒有人談國際的事情。當他和父母坐下來吃晚餐,電視上國家的執政者,用激情的聲音、激情的手勢,吼著「愛台灣」;反對者,用激情的聲音、激情的手勢,吼著「我也愛台灣」。群眾,則狂喊「台灣優先」。

我希望台灣6歲的孩子,能夠在從容不迫、理性而開闊的氣氛中長大。我希望我們選出的總統會說,台灣太小,自我封鎖是致命的,讓我們打開所有的窗吧。

我希望他會說,讓我們停止對中國大陸妖魔化,把自己「小白兔化」,讓我們把巨人似的大陸和小小的台灣都放到一個全球的地圖上去,用全球的眼光、戰略的思維、未來的角度,去思考全新的可能。新加坡在龐大的穆斯林環圍中,是如何找到生存的技術的?卡達(卡塔爾),夾在強大的阿拉伯世界和強大的西方世界之中,是如何周旋平衡的?台灣,要怎樣掙脫捆了60年之久的「兩岸」思維,開始用全球的眼光去重新界定和大陸的關系以及自己的處境?

我希望選出的總統會要求他的教育部長說﹕台灣的孩子需要培養全球公民素養。我們要努力教會未來的公民三件事﹕

一,讓他深刻地認識國際歷史和覆雜的全球議題;

二,鍛煉他的公民能力,使他懂得如何思考、辯論,懂得如何進行組織、串連,學會和國際社會協商、合作以及訂定遊戲規則的所有技術和手段;

三,培養台灣孩子的寬闊胸襟。他所關懷的人權、公平、正義等等價值,不僅只限於台灣,而可以擴及全球。非洲的戰爭難民、中國大陸的愛滋孤兒、柬埔寨的貧窮失學兒童,都可以是他關懷奉獻的弱者。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會說,以台灣的經濟力量和公民社會的「軟力量」,未來的台灣對於全球人類社區是可以有更大的貢獻的。所以,我們要培養胸襟開闊、眼光遠大、有理想有能力的少年,為這樣的貢獻,有所準備。

有這樣的總統,我才可以想象,台灣今天6歲的孩子,將來可能可以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全球公民。
  
第四他有悲憫心。

我不知道今天台灣6歲的孩子怎麽看外籍新娘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裏,他是否會瞧不起身旁的小夥伴,因為人家說,那小夥伴的媽是個越南人、印尼人、大陸人?他的父親和母親是否會以極其輕蔑的口吻或粗暴的淩虐來對待家中那膚色較深的看護或傭人?
如果6歲的孩子看見的成人,都是這樣以強淩弱的,而且以種族、經濟地位和政治立場來作分野,我不知道要怎麽教孩子「人權」這個概念。

我希望將來的總統,是個有悲憫心的人。有悲憫心的他,能夠將心比心體會弱者的痛苦,因為體會弱者的痛苦,他會把保護弱者看作施政的重點,而弱者,可能包括外勞、外籍新娘、遭歧視的同性戀者、經濟受剝削的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真正有悲憫心的總統,才可能是個人權總統。

整個社會是關切人權的,我們6歲的孩子,也才可能在將來長成一個把人權看作核心價值的公民。
  
台灣人總共才經歷過幾個總統?蔣氏父子、李登輝、陳水扁,算是三代。第一代是強人總統,第二代是從強人艱辛過渡到民主的總統,要「破」許多東西,也要「立」許多東西,但「破」與「立」之間,很多的犬牙交錯。第三代,就是陳水扁,政權徹底轉換後第一個民主實驗。他,完全的不及格,然而他個人的不及格並不等於台灣人的不及格。事實上,陳水扁的8年對台灣民主特別有貢獻﹕他使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不要什麽樣的總統,切膚的教訓,無比分明。以後什麽人當選,大概都不會再重蹈覆轍;台灣人,是更成熟了。

經過這三代,台灣人真的有理由希望﹕給我們一個政治家,不是政客。

政治家和政客一樣,也要懂得民主的精算和權力的技術,但是我想政治家和政客之間有一個根本的不同﹕政客只看見眼前在廣場上搖旗吶喊的成人,政治家的心中,卻一定有一個6歲的孩子;孩子的未來,他真心在乎。


原文請見龍應台:給我們一個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