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踹妞圖文:228不該只有一天


作者:田育瑄

今天是228和平紀念日,推薦大家靜靜閱讀3篇文章,細細深思歷史與政治對我們的影響,找尋心中的和平:

1. 瑞士華語教師黃世宜:希望大家別忘了內心的恐懼與缺乏自信
https://goo.gl/81TebD

有些人會說,二二八不過是一個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一個政治事件,但活人的恐懼,這一些我們所看不到的影響,卻透過了一代一代的耳語教訓,滲透到各種文化層面,直到今天。

我們被教育『政治是危險的』、『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先拼經濟再說』這樣的集體政治恐懼,難道不是從當年的米缸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深入人心的嗎?

歐洲的銅像,紀念的是那些曾經帶給人美好情感的音樂家,文學家,哲學家,是那一些讓我們心裡感到安慰,溫暖,自由,釋放的藝術家。可是,我們紀念了什麼?我們崇拜的是一個帶給我們太多恐懼的人。而這一個恐怖的故事,還並沒有結束。

二二八不該只有一天。

2. 知名媒體人陳文茜:隨風飄浮的種子
https://goo.gl/aIYLzz

一九八六年我出國讀書,全家從此才鬆了口氣;一九九五年,我再回國從政,臺灣已走上民主,再也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理念付出坐牢或失業的代價;我的家人,才與我和解,然後漸漸以我為榮。

在外公的家長大,他的人生一直是我追尋的答案。我博士論文原主題即是研究二二八屠殺,教授要求我遍覽屠殺史,從二二八、南京大屠殺、左宗棠屠城回人、納粹大屠殺、接著以色列殺巴勒斯坦人 ,我的研究原本從恨開始,卻在寬恕中結束。

當我閱讀越多歷史時,我發現屠殺是一個多麼容易不斷循環的悲劇;屠殺是歷史上國族統治者為統治利益創造殺人藉口的手段,歷史上層出不窮,根本無關族群。

我在外公所遺留的人生悲劇中,從此竟與他走上不同的路。我不願步他後塵,從一個民族主義,逃向另一個族群主義。

外公悲愴的晚年,給了我從政時期奇特的啟示。當我覺得為了權力或生存已不忠於自己的心時,千萬不要逃,不要投降,不需躲避。

3. 藝術家陳澄波:冠上莫須有罪名,於是絕筆
https://goo.gl/fH9CVI

1946年的「台展」參展作品《慶祝日》描述嘉義市警察局換下了日之丸,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路上人手一支國旗,可見陳澄波多麼高興自己重回祖國懷抱,畢竟他一直相信自己是中國人,相信日本的殖民統治已經結束了,美麗新世界已經來臨。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全面引燃民眾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情緒,嘉義士紳希望能夠和平處理衝突,於是推舉市議員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陳澄波身為嘉義市議員,加上曾旅居上海,能通曉普通話,便與潘木枝、盧炳欽等委員擔任起協調的「和平使」工作,前往水上機場與軍方協商,未料卻遭到軍方的拘禁與刑求,被冠上煽動地方人民暴動的罪名。

3月25日,陳澄波與其他人被綑綁在車上羞辱式的遊街,載至嘉義火車站前當眾槍決。次女陳碧女與兒子陳重光聞訊,上街尋找父親。陳碧女當時年僅二十三歲,上前哭求士兵不要行刑,卻被一腳踢開,原本有志於藝術創作的她,親眼目睹父親被槍決的慘狀,從此不再提起畫筆。

向陳澄波致敬的菜色,我選擇從他玩笑式的鳳梨自畫像出發,閱讀陳澄波甘苦交織的、餘味不絕的人生,嗯,來個鳳梨苦瓜雞吧。


閱讀更多,歡迎來《踹妞》粉絲團 走走

踹妞圖文:《買書手記》愛寫字閱讀的你,有這樣的怪僻嗎?



作者:田育瑄

買書幾乎是每年花最多錢的地方,雖然不一定買來的就會學會或讀完(哈哈哈),但閱讀確實是最讓我感到放鬆療癒的休閒。

買書與看書的時候我有些小怪僻,不知道你們會不會也這樣:

1. 喜歡一個人:

通常我會自己去,因為整個過程繁複而冗長,連自己都很可能受不了,就別壓迫別人了。

我很有可能選到一本書,就會站在同一個地方待上好一陣子,如果真的非常喜歡,還會在心中深深讚歎這間出版社編輯的選書眼光,用發光的眼神拿去櫃台結帳,感謝他對這個世界偉大的貢獻。

2. 觀察奇特的角落:

我常會把出版社佈展風格的細膩與印象深刻之處記錄下來。

有次我看到童書出版社把店一隅佈置成城堡風格,其中三分之一的區塊是彩色的桌椅與地毯區,有花仙子公主姊姊講故事區,喜歡安靜的小朋友,也有像小山洞的地方可以窩在裡面,牆板上可以畫畫寫字,很貼心!

3. 拍書封分析:

想買的書老是太多,我會隨著感覺,先拍下所有想買書的封面,回來把照片攤開分類排序。

為什麼這類的書想買的這麼多?是否感到缺乏?還是喜歡作者風格?也會上網找同類和推薦的書閱讀書摘,再來一次購買。

4. 所在的地方都有書:

由於工作和愛好也一直與閱讀、書寫有關,平時也因此認識了些朋友與視野、機會,所以通常出門時,包內一定會有一支筆和一本書(至少)。

5. 愛買大薄筆記本:

喜歡閱讀的人,可能某些時刻都曾想過「這樣也能出書!」。

筆記就是很好的練習本,為什麼要買又大又薄的筆記本,因為它同時可以單頁思考,畫圖、貼簡報、寫筆記都可以,總頁數也不太多,寫完一整本後會很有成就感!

這個時代,紙本書會被取代嗎?對我而言不會,因為愛書寫字要的不只是內容,而是追求。

#我的愛書手記

歡迎來《踹妞》粉絲團 走走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請問你人生最美好的事是什麼?問蓋茲與巴菲特



請問你人生最美好的事是什麼?

投資大亨巴菲特給出了最出人意料的回答:被哈佛大學拒絕:還有結交真正的好朋友--結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

巴菲特與25年摯友比爾·蓋茲在最近一次交談中披露了一段匆匆那年的往事,以此告訴年輕人——別害怕失敗與挫折。

比爾·蓋茲與巴菲特,一位是微軟創始人,另一位是投資大亨,兩人於1991年由《華盛頓郵報》編輯梅格·格林菲爾德介紹認識。

以下是蓋茲2月1日在個人部落格上針對兩人1月28日在哥倫比亞大學會談的整理。

問題1:請問兩位對彼此有過哪些驚訝的事?

巴菲特: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我想我最驚訝於一開始我們就在許多事情上心靈相通。蓋茨的確嘗試過賣給我一台電腦,這很可能是他唯一沒做成的一筆生意,然而電腦在此之後對我影響深遠,而且他還保持著當年的好奇勁。

蓋茲:我十分驚訝於巴菲特的思維方式,並由此進行的投資。他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嘿,微軟是家小公司,IBM是家巨型公司,為什麼你不能做得更好?又是為什麼IBM在軟件方面打敗不了你?而且一直以來——每天我都在思考,微軟有什麼優勢,我們下一步怎麼做?但此前從未有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

我們聊過軟件經濟問題,對於他來說隔行卻不隔山,他能快速根據經驗舉一反三。以前我並不懂投資,為什麼有人能獲利有人卻不行。他的解答大道至簡,深入淺出。我從而認識到了他的涉獵之廣大,得以站在他的肩膀上受益,也能一起笑談意料之外的行情。

照我說,他的謙遜幽默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得以呈現,他享受他的事業並與他人分享這種樂趣。甚至當我提出一些極其幼稚的問題,或許他被我問過了幾十次,他仍舊耐心解答。

問題2: 請問二位對於這個新的政治環境(川普上台)有什麼期望,又有什麼擔憂?

巴菲特:美國會繼續前進。回望這240年來風雲變幻,今天的美國絕對是個奇跡。美國當代新生兒,生而逢時,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幸運兒。1942年4月,我11歲,買入了我人生第一支股票。當時的道瓊斯指數只有100,而現在是20,000。可見行情急轉直上,朋友們,還會接連不斷。

蓋茲:對此持樂觀態度一部分原因是美國的創新能力強,政府對研究的支持總體上來說是眾望所歸,因此一年一年,更多的醫療甚至是能源大突破指日可待。

現在,新官上任,我們不知道預算會先流向哪裡。像每年30億美元的國際援助預算,只佔很小一部分,卻意味著美國在世界的龍頭地位,意味著每當世界各地有新政府上台,我們都會前去進行磋商,澤福於眾。

這錢花得恰當,且跟以前不一樣。因此當務之急是,我們必須確保意圖的準確傳達,政府和國會能延續像「總統防止瘧疾行動計劃」或「總統防止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這樣的良策。布希總統為此做出傑出貢獻。也因此這樣,微軟基金會與民主黨和共和黨一直保持良好合作關係。

問題3: 兩位是如何克服對失敗的擔憂?

蓋茲:十分幸運的是,我在高中購置了電腦並讓我對其著了迷,從而使我變得狂熱以至從未考慮其風險,而當成一種強烈的愛好。但我覺得掂量風險是很明智的,尤其是當你年輕時,想與眾不同,另辟蹊徑的時候。

巴菲特:別害怕失敗與挫折。我被哈佛拒絕了,然而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別擔心。更別因此患得患失。就這樣向前走,失敗終將隨著時間流逝而被忘卻。向前走!

問題4: 如果從頭來過,二位會選擇從事怎樣的行業?

巴菲特:我還是會做一樣的選擇。一方面,在其他行業,或許我將捉襟見肘。20歲、30歲的時光過得都很快樂,直到現在86歲亦是如此。因此我盡可能多地建議學生,做喜歡的事。別渾渾噩噩度過一生,也別奢求明天會更好,我會做這個我會做那個,其實只是在混吃等死。就像我常說的,為了老年養精蓄銳簡直是瘋了。這不是個好主意。

蓋茨:我熱愛科學,在這個領域人們有許多機會成為名垂青史。我或許仍會選擇計算機科學,因為只有在此世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如此迅猛發展。

問題5:如果當前政府就移民一事徵求你們的意見,你們會如何作答?

巴菲特:移民乃建國之本。仔細想想,我們現在能坐在這裡,一部分是因為兩個猶太移民在1939年8月寄出了在美國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封信。利奧·西拉德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從德國漂洋過海來到這裡(西拉德出生於匈牙利),告訴羅斯福總統德國人很可能製造出且使用原子彈,我們必須搶先一步。由此,曼哈頓計劃誕生了。若不是這兩個移民,誰知道我們現在在哪呢。這個國家深受移民之福佑,他們遠道而來,白手起家的同時也成就了今天的美國。

問題6: 對於醫療改革有什麼建議嗎?

蓋茲:為了提供良好的醫療保障,其所佔GDP的份額是一定會不斷提高的。該比重已經很大了,還有18%左右的上升空間。但隨著社會老齡化發展,隨著人工關節置換、器官移植等醫療突破出現來為人們帶來福音,我們需要包括政府醫療支持在內的更多資源支持。

這是個棘手的問題,因為大部分人既沒有機會享受該福利,亦沒有財力。每當我思考這個問題,我腦中有個簡單的迴路,通過創新帶來的突破省下了許多支出,就像如果阿爾海默茨病能被治癒,將減免許多長期醫保費用。

因此,在這些慢性疾病上的研究進展相對緩慢,而且市場經濟的機制促使醫藥公司去研究其他疾病,至於醫療研究基金會,我是希望他們能有所進展,但他們也同樣會研制出價格昂貴的醫療方法。

我確實希望最好用的頭腦都用來尋找突破口,來尋找最有效率的醫保制度。國內許多的不和諧,來自於醫保制度失靈而人們將其歸咎於政府干涉得多與少。這些人所受的教育不足以能夠讓他們明白其中的艱難,亦不足以讓他們選擇正確的解決方法。

問題7:兩位都有大筆投資在海外,美國國內局勢不容樂觀,在涉及國際事務之前,我們應該安頓好國內的窮人、病人。兩位對此怎麼看?

巴菲特:人生而平等。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相對來說花在美國境外能夠更好的幫助更多的人。相比而言,國內3000萬人生活狀況好過其他地方的7億多人。若安排得當,100萬美金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更多的改變。

來自奧馬哈市並有了今日的財力,人們常說,為什麼我不為奧馬哈做貢獻。你生活在那座城,它為你操心了很多。這點上我絕對認同。但事實上,如果我有X數量的美金來精打細算,我能在美國境外做更多的事。我這麼想,招致了許多批評,但我問心無愧。

蓋茲:一方面,國際援助方面預算只佔政府預算0.8%左右,且其值得與否年復一年地被翻出來討論。其他國家的內部穩定和經濟獨立,將使全球經濟貿易受益匪淺。

因此,如果我們僅僅在討論是否應該花費20%或30%的預算在海外,那會是個耐人尋味的議題。但我們基金會歷年來的投入,例如用於治療小兒麻痹症,皆造福四海,這是我們想要保持的。我希望我們能把援助大世界擺在首要位置。

問題8: 在兩位個人經歷中,是否有過關於人際關係的人生哲理可以分享?

巴菲特:非常重要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多與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事實上,對於許多人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選擇人生伴侶。而且說真的——去交往那些自己想成為的人。見賢則思齊。伴侶的重要性溢於言表。其次,是朋友。朋友的圈子隨著個人成長而形成。交朋友,交好朋友,交一輩子的好朋友。

蓋茲:朋友能激發出最好的自己,因此要在友誼上下功夫。以友為鏡,可以知得失,相輔相成,親密無間。通過米蘭達(妻子)和其他人,我才真正認識到,經營友誼是值得的。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中美兩國 不該、也不會發生貿易戰


作者:吳怡靜

一月底舉行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焦點是來了「最大咖」:首度有中國最高領導人出席,發表主題演說。

習近平宣示中國將堅持全球化,抗拒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捨我其誰的氣勢,贏得了與會人士一片歡迎。「將習近平視為自由貿易的標誌人物,顯得頗具諷刺性,」《紐約時報》觀察。

但不可否認,世界秩序正在改寫,中國面臨大好機遇。

今年到達沃斯開講的大人物,除了習近平備受矚目,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接受美國記者專訪,也成為人氣最高的一場對話。只見會場擠滿聽眾,大家都想知道馬雲又說出什麼驚人言論。

尤其,他才剛去紐約,見了川普,雙方談了些什麼,他如何看待美中貿易問題、川普對中國的指控?

他對未來有什麼獨到的看法和建議?以下是訪問的部份摘要:


----------------

這次與川普的會面很有收穫,比我預期的結果還要好。

原先,我看了新聞報導,聽到很多關於他的評論,但去見他時,他很虛心傾聽我說的話,所以我對會面很滿意,後來他還說,「傑克(馬雲英文名),讓我陪你下樓,」他應該也很滿意吧。

他談到小企業、農產品、中美貿易等,而我提出如何透過阿里巴巴平台,幫助美國的小企業把產品銷售到中國和亞洲,這樣可以替美國創造許多就業機會。

我沒有要雇用百萬美國人

阿里巴巴總共也只雇用四萬五千個員工,我們沒有要雇用一百萬個美國人,我無法想像要如何管理這麼多人。(笑聲)

美國是個言論自由的國家,所以川普要怎麼說都可以(編按:川普指控中國操縱匯率,美國人的工作被中國、墨西哥搶走等),這點我尊重。但我有自己的看法,我跟他並未在中美貿易或匯率操縱問題上爭辯,而是同意要幫助美國中西部農業、小企業出口到中國。

我想說的是,三十年前我大學畢業,當時美國有個很棒的策略,把製造業外包到中國、墨西哥,把服務業外包到印度,也就是《世界是平的》一書講到的,美國人只需掌握智慧財產、技術和品牌,較低階工作就讓其他國家去做。我認為這是偉大的策略。

第二,美國的跨國企業、前一百大企業,都從全球化賺了大錢。我記得大學剛畢業時,想買摩托羅拉的呼叫器,得花二五○美元,我那時做老師的月薪也不過十美元,而每個呼叫器晶片的成本,只有八美元。

過去三十年,IBM、思科、微軟這些公司賺到的利潤,比中國四大銀行賺到的加起來還多,也比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公司加起來還要多。三十年來他們的市值也都倍數成長。

但是,這些錢都到哪裡去了?我是商人,向來很關心資產負債表,錢從哪裡來?又去了哪裡?過去三十年,美國打了十三場戰爭,花費高達十四.二兆美元。如果能把這些錢的一部份,拿來投入基礎建設,幫助白領和藍領勞工,不是很好嗎?

同時我也好奇,我年輕時總是聽人說,美國有福特、波音這些大型製造業公司,但最近二十年來,大家的話題變成了矽谷和華爾街,錢都跑到華爾街去了。

二○○八年金融危機爆發,光在美國就蒸發了十九.二兆美元的財富,更在全球各地摧毀了三千四百萬個工作。如果美國能把流向華爾街的錢,拿來投資國內中西部,發展當地的產業,就會帶來很大改變。

所以,並非其他國家偷走了美國人的工作,而是你們(美國)的策略出了問題,你們沒有把資金做合適的分配。

全球化是很棒的東西,當初也是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教我們(中國)如何全球化。我還記得中國加入WTO時,大家都擔心外國產品進來後,會摧毀中國的產業,讓很多人失業。當時你們說服了中國接受全球化,結果,現在你們卻開始怪罪全球化。

我認為全球化是好的,但有必要改進,川普也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包容普惠(inclusive)的全球化。一百多年前,全球化掌握在幾個君王的手上;三十年前,全球化變成由六萬家大企業所控制。未來三十年,我們是否可以支持六百萬家企業在全球做生意?這樣才是普惠的全球化。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對於習主席在演說中做出的承諾感到高興,他說中國作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負起責任。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中國領導人做出量化的承諾:未來五年,我們將進口八兆美元的商品。我聽了很興奮,因為中國正從出口向進口轉型,這個具體目標若能達成,對中國和世界都會帶來巨大改變。

貿易一停止,戰爭就開始

我認為中國和美國永遠不該打貿易戰,兩國也不會發生貿易戰。我們應該給川普總統一些時間,他是個想法開明的人,他在傾聽大家的聲音。發動戰爭非常容易,結束戰爭卻很困難,有時甚至不可能,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結束了嗎,沒有。

我相信一件事:當貿易停止時,戰爭就會開始。貿易讓人們開始溝通,讓文化和價值得以交流。如果中美兩國能夠達成協議,那麼,就算你要毀掉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我也樂意,如果這麼做可以阻止貿易戰的話。

你怎能想像,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發生貿易戰?這對兩國、對世界都將是一場災難,我們應該盡一切力量阻止它發生。

阿里巴巴有一套系統,可以教電腦學會怎麼辨別假貨,辨識支付寶上面的詐騙。我們已經做了十年,現在大家說,這就叫做AI人工智慧。(笑聲)

八年前,我們認為,阿里不只是電商,更應該是一家數據公司,因為我們有消費者、製造商、物流公司、交易等資料。但要如何使用資料,造福社會?中國很多小企業都有很好的信用,卻沒有一套適合他們的信用系統,能不能利用我們的資料,建立一種信用評分制度?

談戀愛?先看芝麻評分

「芝麻信用」推出以來,效果非常強大。每個使用阿里服務的小企業和個人,我們都給一個信用評級。幾年來,我們讓五百萬家小企業得到了貸款,而他們可能只借五千美元。

三分鐘決定是否放款,一秒鐘入帳,不需任何人審核,這就是我們所謂「三一○」貸款流程。
不只這樣,芝麻信用還可以用在戀愛交友上,例如,丈母娘對未來女婿說,你要跟我女兒談戀愛?先給我看你的芝麻信用評分(全場大笑)。貸款人如果不還錢,評分就會降低,他們將無法租房。你如果買賣假貨,芝麻信用也會發現。這就是我們想要打造的系統。

最後我想建議,所有政府都應該注意三件事。

第一,未來三十年對全世界非常重要。每一波科技革命都需要五十年:前面二十年,科技公司登場;後面三十年,進入科技應用,我要呼籲大家,把重點放在未來三十年。過去二十年,我們有了eBay、亞馬遜、臉書、阿里巴巴、Google這些公司,很好,但最重要的是讓科技更有包容性,才能推動世界改變。

第二,注意三十歲這一代的人,因為他們是網路世代,他們會改變世界,成為世界的建造者。

第三,我們要注意那些員工不到三十人的小企業。

三十年(未來)、三十歲(世代)、三十人(公司),掌握這些關鍵,將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原文請見《天下雜誌》中美兩國 不該、也不會發生貿易戰

踹妞圖文:元宵節,閱讀節


作者:田育瑄

你不會知道未來自己熱愛的產業會有什麼變化,唯一確定的是持續變型。

最近巴菲特與比爾蓋茲在哥倫比亞大學分享人生經驗、想法以及治理企業的思維要訣,提到了六個關鍵讓好奇心引領你、與欣賞的人在一起、別怕失敗持續嘗試、找一份就算不支薪也願意做的事、投資你的恐懼、重視策略而非運氣

背後的概念其實用更有創意、成本更低廉、更聰明簡單、更有長期效益的思維、工具、技術或平台,解決了長久以來都解決不了的舊問題。

蓋茲先生還補充說明了他如果再次輟學會選擇的三個領域人工智慧(AI)、能源、生物科技產業,「如果未來能夠智慧代理閱讀和理解材料,那麼AI的能力會非常驚人,任何與此相關的事都是令人興奮的終身職業」蓋茲先生分享道。

其實,比爾蓋茲就是位讓好奇心帶領他學習的最佳案例,而且他的妻子梅琳達與好友巴菲特也是一樣,都是他欣賞的人,他們同樣關注思考與理解,用閱讀與親自走訪來尋找、學習、與思考問題,他也不怕用科技、生物或是其他工具來解決,這其中牽涉的肯定不只有單純的事件,而是全面的牽扯人事、政府、法規、既有財團利益等等在內。

雖然我並不理解科技、金融、生醫等的專業,但我想他們被衝擊的力道肯定也不會亞於我熱愛的教育、語言與媒體產業,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會只停留在該產業的標竿案例,而更可能被另一個產業或新創產業(可能公司只有兩三人、但結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貢獻自己的力量),用一個在既有脈絡下完全想像不到的思維與合作方式穿透了答案。

從過去到現在,變來變去的是不斷冒出的問題,不變的是定睛在最遙遠的星星,永恆的追求,也是終身學習的樂趣所在。


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踹妞圖文:工業革命4.0:突破四大關鍵,打通東協30兆數位市場


作者:田育瑄

「韌性、毅力、勇氣、同理心、好奇心、領導力,以及道德倫理,就是幫助我們應對變局時,最強而有力的七大支柱。」
──《世界經濟論壇》東盟峰會聯合主席 凱瑟琳‧周(Kathleen Chew)

喜歡的東西,不到1秒就能下單購買,還能免費架設自己的網路商店開賣,「物聯網」打破了疆界,將萬物連上線,傳統的雜貨店一間間地被新潮的連鎖超商與實惠的線上商城所取代;新興方便的平台不只讓千禧世代成為數位公民,婆婆媽媽們也人手一機,上Line與Facebook傳送貼圖比誰都快!

科技的進步與自動化的發展取代了許多傳統繁複的工作,大幅推動了工業革命4.0,而亞洲也不例外,擁有6億人口的東協國家,市場估值更是超過GDP一兆美元(約30兆台幣),然而,各國政府的配套與人才的短缺尚未跟上腳步,面臨巨大的斷層。

第十五屆《世界經濟論壇》東協高峰會上,針對亞洲數位經濟起飛,如何克服轉型危機與加速新興市場的數位進程,就政策與教育面提出以下四大建議:

1. 推動「數位公民身分證」,便捷金融發展

在2025年,東協十國預計將設立至少35個智慧城市,創造無國界的市場;專家認為,達成這個目標最有保障的方法,就是讓每個東協公民都擁有一張「數位公民身分證」,成為自由通往東協各國的貿易往來戶,而政策制定者也必須提供創新、安全的金融服務,協助傳統銀行轉型為更便捷的金融據點。

2. 提供電信業數位紅利,加速行動寬頻

另一方面,為了催生數位經濟的成長,行動寬頻的發展更是至要關鍵;目前尚有67%的東協人口欠缺基礎網路,政府必須盡速普及這些地區的數位覆蓋率,釋出更大量的數位紅利予電信業者,藉由無線空間的重新配置與有效利用,讓那些居住在鄉村的居民,也能享受高速網路的便利,同時各國政府也必須確保境內的電信業者不得超過四間以上,以確保良性的經營與發展。

3. 吸引高技術新創人才,搭建國際平台

亞洲擁有先天的優勢:94%的成年人口對數位工具的使用非常熟悉,其中更有四成未滿30歲的年輕數位使用族群,這股龐大的潛力足以讓東協國家成為數位經濟領頭羊,預計到2025年,區域GDP將達到1兆美金之多。

同時,針對在地新創產業更應該提供研究發展經費,鼓勵培育高技術專業人才,並藉由優惠的稅務政策,讓業務得以順利發展,並制定國際通用的法規,嚴格保障他們的智慧財產權,與全球企業分庭抗禮。

4. 培養孩子3C實力,深化品格教育

2015年《經濟學人》報告指出,當前企業最重視的是解決問題、團隊合作與溝通交流的能力,要培育下一代的3C能力:電腦(Computer)、創意(Creativity)、健全的人格特質(Character),教師的專業培訓與數位素養就是人才養成的關鍵。

為了建立孩子良好的數位基礎,教育必須連結科技脈動,自中小學就該培養孩子批判思考、解決問題、創意創新與數位素養的實力,並加強孩子整體的社交技巧與情緒管理的能力。

然而,就目前東協各國來說,除了新加坡以外,其他國家的學生在畢業時,基本上連讀寫、算術等能力都無法掌握;而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測驗(PISA)來看,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地15歲的學生在2009年的排名上,成績只能勉強打入後段的30%,到了2012年,排名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

如果21世紀唯一能確定的事情就是持續動盪,那麼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特質,將與掌握知識同樣重要,就像《世界經濟論壇》東盟峰會聯合主席凱瑟琳‧周(Kathleen Chew)在年度大會上所說的:「韌性、毅力、勇氣、同理心、好奇心、領導力,以及道德倫理,就是幫助我們應對變局時,最強而有力的七大支柱」。



參考資料:
1. World Economic Forum: 5 ways East Asia can fuel its digital revolution https://goo.gl/mqZfi1
2. World Economic Forum: Computers, creativity and character – here's how to improve Asia's schools  https://goo.gl/2UsCvt 
3. World Economic Forum: How Asians might lose their jobs (and find new ones) https://goo.gl/ETN8Uv



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踹妞圖文:跳脫舒適圈


作者:田育瑄

紐約精神科醫學院院長查尼(Dennis Charney)對自己的5個小孩有一套獨特教養之道:

每年都帶小朋友到野外探險旅行,去露營、遠足、登山、划獨木舟。

有次他帶孩子去爬山,天氣狀況很差,13歲的女兒一度走失,被野生動物嚇破膽,氣得跟老爸說「我恨你」!

還有次他又硬拉兒子去划船,偏偏一路都在下雨,父子倆穿著不合身的救生衣,坐在方向舵失靈的獨木舟,每日要划12英里,結束後,兒子累的直喊...「再也不跟老爸出遊了」!

儘管如此,隔年他們還是照樣出遊,查尼強迫兒女走出舒適圈。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你不給他們挑戰,往後要是遇到更大挑戰,他們將更難以突破,我想要孩子培養的就是:挫折復原力」。

人生總會遇上各種壓力與挫折,從心煩的塞車、難搞的老闆、與另一半吵架、ㄧ大堆的帳單等不順的生活瑣事,到失業、失去摯親、體檢後的壞消息等突如其來的重大改變,而培養「挫折復原力」就是把自己訓練的像皮球一樣,在擠捏後仍能怡然自得,從谷底反彈。

此外,科學家也透過最新造影技術發現,復原力訓練可以讓大腦調節下皮質的恐懼神經迴路,在日常生活的壓力因子追殺時,變得堅韌抗逆。

查尼歸納10種培養挫折復原力的建議:

1. 學新事物
2. 保持正向
3. 建立信仰
4. 找位榜樣
5. 面對恐懼
6. 擁有支援
7. 尋找意義
8. 去運動!
9. 活在當下
10. 自己按讚

做你最拿手或樂在其中的事情,再加一點新鮮事
給自己喝采吧!

因為,你值得~ :)

#挫折復原力
#跳脫舒適圈

本文刊登於 踹妞粉絲團
歡迎來走走!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踹妞圖文:《關鍵少數》:動盪時代下留下來的3種人


作者:田育瑄

電影《關鍵少數》推薦給不卑不亢的你

年假之際,想說來配部電影放鬆一下,看到了《關鍵少數》,三位看似平凡的非裔美籍女科學家,成功的執行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第一個火箭發射太空計劃。

原本想說,這應該又是部簡單的勵志片,看完卻發現,它是給變動時代下的我們,一個很好的提醒。

本來,這群非裔奇女子不過是NASA找來分擔工程師苦力的人力計算機(computer ),在電腦發明以前,Computer指的是數學優異的計算員,在電腦運算速度比人類更迅速後,computer 從此從10000個「人」,變成1台「機器人」。

令我驚訝的是,在那個時代最常碰數字的「計算人員」是最早、也最快大幅度消失的一群工作者(他們的工作可不是平常按按計算機答案就應聲而出的那種,而是針對火箭發射軌道與繞行地球角度等精密計算,稍有閃失就失去幾億美元、同時也是太空人成功背後最主要的支援團隊啊...)

電腦的發明,取代了過去計算的相關職業,但是往後也產生許多的新工作,像是網路、工程師、電商、小編、通訊軟體等等。

那麼,在不久的將來,AI有了相應的能力後,我們熟悉的teacher、doctor、journalist、engineer、artist...這些職業,是否未來也會變成某款機器人的代稱?

這麼一來,「發明工作的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吧。

換個角度想,文法商等人文科目反倒是因為科技的變化,擁有更多的渠道與機會,進而打開更寬廣的接觸面...

電影中,在電腦發明後,在NASA留下來的有3類人:

1. 掌握先機、抓機會嘗試與改變的人(用閱讀與學習,比一般人更快一步的人)
2. 保有夢想、持續精進的人(增進專業能力,包含維持電腦運作的人)
3. 能用專業解決問題,帶給人安心的人(「再」發明專業的人)

以數字為生的計算員,絕對不能只是週而復始的停留在只是計算的思維,而是要「發明數學」,看見人們所看不見的。

儘管傑出如她們,一路仍遭遇到許多難題,先是膚色,後是性別,最後才是工作能力。
遇到不斷變化的生命軌道,得要「Think through math, think around math.」才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關鍵少數》推薦給不卑不亢的你~~

本文刊登於 踹妞粉絲團

踹妞圖文:三思而後行?二思就夠了!


作者:田育瑄

最近許多朋友離開原本的崗位,有的轉換跑道、有的前往進修、也有些轉變成獨立工作者,想要停下來探索內心好好的休息,與探索職涯的其他可能性。

在大環境的變動下,網路打破了各行各業的疆界,它讓點與線連成面,影響著你我線上與線下的人生。

古人曾說:「三思而後行」,然而,在分秒必爭的時代裡「二思」就夠了,想清楚正反面效益與底線,先實驗看看,再根據經驗回頭思考改進,這是個可以瞬間搭建舞台、建立社群力量的時代,也是被大小泡泡與聲音淹沒的時代。

思考你要過什麼樣的人生,選擇生命中發生的一切,盡量中立的去看待,冷靜下來學習與等待。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乘風破浪的航行吧,不要低估自己 :)


本文刊登於 踹妞粉絲團
歡迎來走走!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踹妞圖文:英倫觀察:「脫歐」後英國青年的難解謎題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前幾天,我前往一所系上合作的當地小學參訪,這間學校的孩子父母,有些是英國本地人,有些來自西班牙、波蘭、法國等歐洲國家,許多是混血的孩子,跟著爸媽在英國定居。這群孩子對時事的瞭解,大都透過家長與老師引導,但他們成長的未來,卻無法在課堂內決定。

這次英國投票數據顯示,近八成青年支持「留歐」、而65歲以上支持的民眾僅占四成。最終的「脫歐」結果,反映著「歐盟」這一柄雙面刃已然發威。

在過去,連結28國的「歐盟」,讓歐洲人能夠自由的在盟國中遷徙、旅遊、工作和生活,這無疑就是創新與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然而,自從伊斯蘭國(ISIS)崛起,讓原本能在歐盟境內自由移動的優勢成為劣勢,大量湧入英國留學、工作與移民的外來者,儘管帶來許多機會與資金,也令本地人擔心社會資源被瓜分,而造成社會分化與經濟落差。

這一切的變化,使得「歐盟」對英國人來說,再也不見得是個討喜的字眼。以下是個人最近的觀察:

1. 媒體與社群散播負面移民訊息

我與一位德國的好友談到英國「脫歐」,她說自己從小就嚮往英國,就像是她的第二個家,8年前她來到曼徹斯特(Manchester)攻讀碩士,還沒畢業就拿到博士班的獎學金,畢業後的她在學術圈工作,積極推動女性及移民擁有更包容、平等的職場環境;近幾年,由於網路串連度的高速發展,資訊取得相對容易,但媒體與個人訊息散播速度,也更加即時與直接,讓她感到相當的擔憂。

「不管是閱讀新聞,或是瀏覽社群網站,我時常都會看到抨擊移民與充滿憤怒的訊息,政客也把『降低移民」列為政見之一,我試圖讓周遭的朋友明白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會說雙語的移民,會為英國帶來更多機會,他們說那些人不算在內,這聽起來很諷刺,也絲毫沒有邏輯,彷彿在他們眼中,價值單純只受工作或膚色而定,這種現象讓我感到莫名的恐懼」她說。

根據牛津大學移民調查(Oxford University's Migration Observatory)指出,自1994年以來,「移民」就是英國人的熱門議題前五名,去年6月,「移民」更超過醫療、經濟、失業率與教育,登上首位。

75%的英國人希望「大幅降低」或「些微降低」來自歐盟與非歐盟移民的外來移民,約65%英國民眾認為移民帶來的問題大於機會,但是對不同種類的移民也有不同的態度,他們認為非歐盟的學生帶來的利益大於支出,也有人認為來自歐盟與非歐盟的工作者,都是支出大於收益,尤以對外來配偶的項目支出上,更有高達57%的英國人認為政府過度負擔。

2. 學習第二外語人數下降

英國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其中,倫敦、牛津、劍橋等大都會地區歷久不衰,是因為這裡是匯集全球人才的搖籃。

在英國的教育體系,學生從7歲開始修習第二外語,大部分的學生會選擇法文或德文,但近幾年繼續學習第二外語的人數越來越少,《衛報》指出,大考中選考第二外語的人數已連續十年下降,修習外語科系的大學生更在2013年降到最低點,「如果你只是想購買用品,英文是綽綽有餘,但是如果你想經商交易,只會英文絕對不夠」英國農經大臣尼克‧布朗(Nick Brown)曾說。

然而,「脫歐」後將可能導致英國企業資金外移,新創產業的人才招募、資金籌措將變得更加困難,而想留在英國就業、創業的成本提高,這將會在勞資雙方上,產生諸多的顧慮與考量,屆時英國青年想往歐盟國家求職,可能會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

3. 暑期來英觀光人數增加

由於英國是全球第六大的精品市場,英鎊貶值在短期內有助於觀光與外銷,一位來自四川、在英國待第5年的朋友,這幾天瘋狂購入了許多英國經典的名牌包,準備帶回去中國轉售給親朋好友,「趁這陣子英鎊跌,多買幾個保值也好」她跟我說。讀「語言學」的她,除了中英法語流利,還精通「時尚語言」與「換匯」,這是她在家鄉外摸索出來的求生技能。

《彭博社》指出,以Burberry為例,英鎊下滑 10%,將能為Burberry帶來 9 億英鎊的稅前營收,而目前Burberry有一成的收益來自英國本土,那10%中又有六成來自各國觀光客。這其中可能有一大部分來自富有的留學生的貢獻。

這個面積比台灣大7倍、人口多近3倍、與歐陸僅一洋之隔的島國──英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傳統歷史,隨著數位轉型,快速的網絡連結與自由的人才流動,更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卻也讓人與人之間產生疏離與分化,選擇「脫歐」的英國人,是否真正切除來自「歐盟」的危險與不安,英國青年的未來又要如何開展新局,著實是個難解的謎題。


作者簡介│田育瑄

英國雪菲爾大學華語教學所碩士。赴英進行研究工作,同時擔任專欄作家與華文老師。目前為《親子天下》特約研究編輯,作品見於《天下雜誌》、《換日線》、《閱讀最前線》、《關鍵評論網 - 國際版(英)》等處。關心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知識、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全心全意,培養孩子的國際視野,與您一起閱讀與學習。

踹妞Try New:國際教育部落格插畫粉絲團 

本文刊登於《親子天下》英倫觀察:「脫歐」後英國青年的難解謎題

踹妞圖文:我的身體,自己決定!?「制服革命」沒說的事

那些制服的堅持,背後藏的是妞的青春阿~(遠望泛淚)(圖: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520 新政府上台,教育部修改《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 21 條,明定「學校不能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引發爭議,學校教官、老師說「服裝自主,不是喜歡就可以」,而學生認為「怎麼穿到校,不影響學習,為什麼不可以」,學校制服之戰,不只發生在台灣,它是一場反抗與順從的全球青年革命。

去年 5 月,美國一位剛入學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的 18 歲女學生羅拉安德森(Laura Anderson)因為身穿無袖背心、乞丐裝牛仔褲而被副校長請進辦公室,副校長對安德森說:「在妳懂得判斷什麼是合適的服裝儀容前,不准在學校出現。」

安德森回家的路上,感到孤單與困惑,她心想:「從小,我們被鼓勵尋找志向、爭取權力,卻連自己的衣著都無法掌握,而且我穿無袖並不是為了吸引男人,而是因為天氣很熱,我有權利決定要穿什麼,讓自己感到自在涼爽」。

安德森回家換上有袖 T 恤及沒有破洞的牛仔褲返回學校,她在推特寫下「我的身體,自己決定(MY body, MY business)」,釋放不悅的心情,才冷靜下來。

這則貼文獲得廣大迴響、上千則推特標記,「有位德國女孩傳了訊息給我:『我前往法律系辦公室時,身上穿著洋裝,卻遭受旁人的異樣眼光,我不認為穿著會影響我的學習與專業』,並在後標記『我的身體,自己決定』。今年一月,有學生舉辦『儀容自主權』線上公投,數據指出有 52%、共 1,932 人同意,有 48%、1,782 人反對,這顯示了大家對此議題的關注,加拿大廣播公司與英國廣播公司隨後也報導此事。我只是把我的故事寫下來,但是故事自己會說話,」安德森今年 4 月於 TEDxQueensU 分享道。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當學校透過校規或潛規則,希望規範學生的服裝儀容,學生更重視的是如何選擇穿著,更加瞭解自己、表達主張。

至於,外國同樣有制服規定的學校,老師和學生又是如何想的呢?

校方:服儀代表團隊精神,學習得體穿著

一位在中學教書的老師認為,服儀讓學生學習「聰明穿著」並專注課業,「我們有責任讓孩子知道如何穿著得體。學生的服裝標準一致,外貌就不是那麼令人掛心的事。一來減少父母的經濟負擔,二來降低穿著差異可能發生的衝突,」多數老師認為,穿著制服增加學校與學生辨識度,也可以消弭不必要的霸凌。

學生:服儀就像徽章,舒適穿著有助學習

英國高中生艾瑪投下贊成票,她認為:「不舒服的制服就是我的分心來源,學校制服規定很嚴格,我很羨慕朋友可以穿著舒服的內搭褲和馬靴在校園裡走動。況且,老師把教導我們的時間,花在拿來制定制服規範與懲罰我們在衣著上犯的錯,剝奪我們的下課時間、對髮型吹毛求疵,有時候還要求女生跪坐在地上檢查裙子的長度。我認為要擁有一致的規範,學校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但也有另一位 15 歲的國中女學生克羅伊投下反對票:「雖然襯衫、領帶、西裝外套不是我的最愛,但是我仍會選擇穿著制服,因為它就像個徽章,用於辨識學生的身分,不過我認為霸凌與服儀不應混為一談,因為就算穿制服,霸凌者還是會找到方法。」

「制服革命」沒說出口的事

希望孩子穿著得宜,我們應該陪孩子認識身體,以及這個社會如何運作,關鍵不在於「設立規範」,而是在於「交心」。

1. 貼心:如何穿,比穿什麼重要。有些孩子容易受到他人言語影響,對自己的外貌沒有信心,以致網路變成了武器,學校變成了戰場,社會上存在著自由發表的言論,其他小孩也跟著有樣學樣。我們除了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挑選、練習穿對衣服,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在不同場合,能自信選擇適合的服裝。

2. 關心:透過身教,學習如何穿得更好。如果孩子選擇的衣服太過涼快,你可以先說:「今天的你,看起來氣色不錯」,別急著否定,也別為衣著下評論,讓孩子先感受到關心,而你也要學習愛自己的身體,清楚如何選擇優雅、舒適的衣著,與孩子一起討論時下時髦又舒適的穿著方式,從根本觀念改變。

3. 真心: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或運動。這些活動會培養他的能力與自信,但是不要逼他從事他不喜歡的項目,讓孩子學習判斷,你可以說:「馬拉松可以訓練你的大腿、讓肺活量變大,但是你仍可以選擇用其他的方式鍛鍊,永遠記得:你可以大聲唱歌,也可以舉起世界,放手探索讓靈魂更加美麗」。

在現實世界中,社群是由共享與信任組成的,而不是藉由規定。

以足球迷為例,讓他們願意掏錢、戴上特製頭巾是因為認同與熱情,展現對隊伍的凝聚力與支持,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為什麼年輕世代會不顧外在眼光,透過 Cosplay 來表達對角色的熱愛,背後也是一樣的邏輯。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如果今天的教學方式還是如同昨日,我們就是剝奪了孩子的明天。」親愛的師長,您的期望與看法,對孩子具有強大的力量,如果孩子覺得無論用什麼方式都無法改變,他的學習不可能進步。親愛的學弟妹們,保有獨立思考,善用你的力量,但也要有承擔責任的決心。

唯有交心,才能讓每一次的改變、每一次的成敗,距離理想更近一步。


本文刊登於《換日線》我的身體,自己決定!?「制服革命」沒說的事

補充:
台灣現況《聯合報》學生該穿制服? 家長會長近全數支持


踹妞圖文:《向左走向右走》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作者:田育瑄

今天看到金城武的訪問,覺得非常妙,在他宣傳電影《赤璧》時,日媒問:

「如果生在三國志的時代,你會是哪一位人物呢?」

當所有人腦袋中轉著關羽、諸葛亮,還是周瑜時,金城武緬腆、緩緩的說:

「我應該是普通的農民吧,我想,我當不了武將,因為我不擅長打仗」。

哈哈,會在媒體訪問想到這個答案,真是ㄧ絕!

常說自己孤癖、沒自信的金城武,閒暇時刻愛打電動、喜歡閱讀哲學,「要說我的特色啊...大概是有點懶吧」說完自顧自的笑了起來。

男神金城武16歲剛進入演藝圈時,也吃了很多苦頭,長相帥氣又肯努力,女人緣極佳令很多人眼紅...。

2003年金城武演的《向左走向右走》電影我很喜歡,當時常塞著耳機,哼著《遇見》。

「我看著路,夢路口有點窄,我遇見你,是最美麗的意外...」。

是阿,人生不管向左走或向右走,堅持初衷,總將會連成一幅意想不到的風景。

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向左走向右走
#Beyourself
#openmind


本文刊登於 踹妞粉絲團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踹妞圖文:好難瘦!10個壞習慣在扯你減肥後腿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呂嘉薰

遵守了飲食原則,也規律運動了,還是瘦不下來?少吃多動,不能保證減肥成功。原來,一些生活中的小習慣如討厭走樓梯、搭交通工具只坐不站、不愛喝水、不吃早餐、愛吃小體積高熱量的食物等,無形中都在抵銷為了減重所做的努力。

你知道嗎?站著講電話能消耗熱量;三餐飯前喝水500cc能減肥。相反的每天睡不到6小時,肥胖機率增20%;不吃早餐的肥胖機率升高到34%;一顆小小的水餃熱量將近100卡。
我們渾然不知它們對減肥的影響那麼大。

減肥是行為養成,戒掉這10個壞習慣,還自己更有效率的減肥方式吧。

1.減肥不敢昭告天下

正在減肥,不敢跟別人說?這就很難成功了。

減重的第一關是說服自己,再來就要告知親近的家人、同事和朋友。這個看似無所謂的行為,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副理事長蕭敦仁認為最重要,「悶起來自己玩(減肥),容易失敗。」

他表示,減重需要環境的配合,是一件需要支持的事,會支持你的人,通常也會督促你。此外,告知友人正在執行減重,比較不會一直被餵食,想推掉聚餐邀約時,才不致被誤會。

2.不吃早餐,以為能瘦

「每天少吃一餐,應該會瘦吧?」真是個大誤會。沒有吃早餐習慣的人比固定吃早餐的肥胖機率多了34%,規律吃早餐,體重愈輕。

蕭敦仁將人比喻為機器,經過一夜的休眠狀態,重開機當然需要燃料以運作,否則運作效率較差。也就是說,早上起床不吃東西,整天新陳代謝差,身體會以為今天是「飢餓日」而降低代謝,以致中餐餓過頭吃太多,不但傷胃,也容易胖。記得,減肥一定要吃早餐。

3.每天睡不到6小時

一天睡不到6小時的人因破壞荷爾蒙平衡,肥胖機率增20%。蕭敦仁指出,睡眠不足會導致加速脂肪堆積的腎上腺素、刺激食慾的飢餓素(ghrelin)上升,抑制食欲的血清素、瘦素(leptin)反而下降,兩相加成的後果就是讓人愈吃愈多,尤其增加對垃圾食物的渴望。

週間睡不飽,可以用週末補眠?

答案是不行。蕭敦仁說,睡眠應充分且規律,強迫自己在同一時間上床躺好,別讓減肥計劃毀在失調的睡眠品質。

4.不愛喝水

水是身體最重要的溶劑,能促進代謝、保養肌膚。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發現,每天三餐飯前半小時喝500cc水,3個月後能減下2公斤。

蕭敦仁補充,飽足感跟食物的體積與重量有關,飯前喝一杯水,水的飽足感強,自然不易吃太多,一餐平均能少攝取20~30卡熱量。「他提供喝水口訣――53535(台語:我瘦我瘦喔)」:早餐前半小時喝水500cc、早餐與中餐間300cc、中餐前半小時500cc、中餐與晚餐間300c、晚餐前半小時500cc;不論男女,每天都要喝水共2100cc。

蕭敦仁說,最好喝室溫約攝氏20度的水,因為人的平均體溫約37度,身體需要消耗熱量去調節較低的水溫,每喝1cc約能消耗17卡熱量。

5.愛喝湯

寧可喝碗熱呼呼的湯,也不要吃飯配菜配肉?

其實喝湯不會比較瘦。台灣的湯品通常由動物大骨熬成,且幾乎是紅肉如排骨湯、牛肉湯,不僅熱量高、含高鈉,還有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也會招致心血管疾病。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舉例,一碗有肉燥、油蔥的陽春麵,只吃麵不喝湯,熱量約210~250卡,連湯喝個精光,熱量便上升到350~400卡,一餐就差100卡以上,若陽春麵裡還有魚板、肉片,熱量勢必又往上加。別小看這小小一碗,長期這樣吃,不胖也難。

好想喝暖湯,不妨自己煮蔬菜湯,熱量就沒那麼高了。

6.覺得吃小體積的食物不會胖

10顆水餃的熱量比排骨便當低?

為了減肥,你可能會選擇水餃。

事實上,這些混食的食物如水餃、小籠包、鍋貼、燒賣的熱量並不低,別被它的大小騙了。
劉怡里指出,一顆包肉的水餃,熱量就有80~100卡,小籠包一顆100卡,燒賣2顆約100卡,一粒肉包200~230卡。「一餐吃10粒餃子配一碗酸辣湯,熱量就破千卡了,」如果水餃裡包的是紅肉,或餃子皮再經加工為咖哩水餃、泡菜水餃,因加入更多調味料,熱量更高,不得不注意。

若真的好想吃,劉怡里提醒,頻率要減少,或專挑包海鮮、包蔬菜的吃。

7.吃太快+太晚吃

根據肥胖研究學會年會的研究資料,體重過重者常有的飲食習慣以「用餐速度快,少於20分鐘」排第一,近七成的人有這個壞習慣。

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劉燦宏表示「要把吃當一件事,專注吃,」細嚼慢嚥,每口咬超過20下。劉怡里也說,大腦需要至少20分鐘才會釋放飽足感,一頓飯要吃半小時以上,否則胃飽了、大腦沒飽,會愈吃愈多,還會影響消化。

此外,太晚吃飯也是個嚴重的壞習慣。劉燦宏指出,飢餓素在晚上作用旺盛,會讓人特別想吃高油高糖的東西;且副交感神經在夜晚活躍,會刺激腸胃蠕動,消化、吸收得快,碰上晚上活動力低,容易讓脂肪儲存在腹部、肝臟這些方便長久存放、難消脂的地方。正常的用餐時間應在17:00~19:30。

8.只運動,不活動

身邊一定有吃很多、少運動卻不會胖的人,關鍵就在他們從事「非運動熱量消耗(NEAT,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頻繁,也就是透過日常生活的瑣事來燃燒脂肪,例如站立、爬樓梯、園藝、做家事或看電視時坐不住走一走等。

蕭敦仁表示,NEAT高的人平常處於活動力強的狀態,比起NEAT低的人,每天消耗的熱量較多。雖然各研究對於到底會消耗幾卡說法不一,確定的是,NEAT會影響你的體重。
下次講手機時,站起來走走;別抱怨停車格太遠,這可是個減肥的好機會。

9.有氧運動做很多 卻忽略肌力訓練

運動流很多汗,總有脂肪正在快速離去的錯覺。但只重視有氧運動如慢跑、飛輪,不在乎無氧訓練,容易復胖,又瘦得慢。

「長肌肉」對維持體重很重要。無氧肌力訓練能使肌肉增生,肌肉又比脂肪多燃燒5倍熱量、能延長燃脂的時間。因為25歲後肌肉量逐年下降1%,應持續做間歇訓練如7分鐘運動(見《康健》第190期)或仰臥起坐、伏地挺身這些簡單的無氧運動增肌,提升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和肌細胞的燃脂能力。運動時,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雙管齊下,才能減得快又減得好。

10.明天再減,總用食物犒賞自己

「我今天好累,稍微吃多一點沒關係。」

「朋友約,我不能不吃啊!」

別再把食物當情緒的出口,或把減肥失敗怪到朋友頭上了。

部立雙和醫院體重管理師高欣農表示,減肥要莫忘初衷,當你對自己心軟,就想想當初決意減重的動機。況且,規律飲食久了,突然「破戒」大吃,反而傷胃。

若真有推不掉的飯局,不妨先在家吃點水果、高纖餅乾墊胃,採分食、挑食原則,吃飽騎YouBike或走路回家。否則,時常心懷「我明天再減」,就莫怪減肥效率差了。

「減肥就像攻城掠地,守城最不容易。」劉燦宏叮嚀,將減肥生活化,養成好習慣如多動、吃慢些、定時定點用餐、規律作息、多喝水、尋求旁人支持、每週量體重,才是長保健康、苗條體態的關鍵。


原文請見《天下雜誌》好難瘦!10個壞習慣在扯你減肥後腿


踹妞圖文:《給回來的旅行者─人生才是你的正職》對你來說,旅行是什麼?

讀懂旅行,才可以好好實現它!(圖: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I have no destination, I have a destiny.
I don't walk behind. I find new path.
The further I can see, the further I can go.
The horizon's always moving, 
Changing.
Inspired by the past, we make the future.
Above the ordinary, to the extraordinary.
We are passengers on different roads, part of the same journey
The Spirit of Travel, Louis Vuitton.

這是Louis Vuitton最新的廣告”The Spirit of Travel“,看到Louis Vuitton這部作品時,我看到19世紀時,Louis先生開創品牌,一路走來的「旅行」。
開在一條大路上,四周是一大片只有仙人掌的沙漠,他心裡堅定知道這一切雖由命運引領著,但佇立於風中的樹,經過風吹雨打的試煉、劇烈的掙扎過後,將發育得更加強壯。

生長在風雨之下,曾受風雨擊打的樹木往往比生長在幽靜的山谷中、從未受過風雨摧殘的樹木扎根更深。

他不往回看,而是向前找尋新路徑。
看得越遠,走得越遠,儘管地平線在荒漠中時而消失、時而變化、移動著,他仍然目光堅定。
一路堅守的價值,影響著現在的選擇。
我們共同塑造時代、通往不凡,卻同時也是世界的過客。
光影的變化、風的吹拂,人類的目光,一趟跨世代的旅程。




A modern voyager, always looking forward.
There was a mountain, I climbed it.
There was a crossing, I took the open road.
I felt the wind, the water, infinite sand, pure sky.
I could see it all.
The world.
Whoever lives sees, but whoever travels sees more.
The Spirit of Travel, Louis Vuitton.

而一趟年輕的旅程又是什麼呢?

設定不同的目標,爬過一座山,再繼續下一座山,
走過一個個十字路口,不斷選擇、不斷超越、不斷邁向下個目標,
直到最終目的地,
望穿整個世界,方肯罷休。


一趟2分14秒的旅程,品牌撼動人心。

如果五年後,再回顧現在這一刻,我會對現在的自己說什麼呢?最近看完藍白拖的《給回來的旅行者─人生才是你的正職》,裡面有段話觸動我:「重點不是工作或旅行,而是恐懼的時候依然努力並且勇往直前看世界。你其實沒有什麼好失去的,所以要全力以赴的活著。」

一直以來,常常有股聲音,讓我容易懷疑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是否有價值,也常常對自己所做的選擇感到迷惘,但是半年前一項小舉動,讓我有些改觀。一如往常,我上網查找國際閱讀相關趨勢,手邊有閱讀組織的資源,認為應該有更好的利用,同時,也一直想將台灣做的好的模式,分享給國外關注一樣議題的老師和教育者們,互相激盪交流,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於是,我寫信給五間國際性教育組織:UNESCO、British Council總部和World Teacher’s Day.org等組織,和他們說我有興趣擔任志工,如果有台灣這裡可以協助的地方,我很願意幫忙,我可以幫他們將活動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台灣老師,或是將宣傳活動放在臉書等等,也可以看如何將目前重要的國際閱讀議題影響力擴大,World Teacher’s Day.org隔天就回覆了,他們很高興聽到台灣的聲音,也希望我們保持聯繫,並建議了幾個方式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國如何慶祝教師節,例如:他們會提前提供書單給學校,讓老師和家長們一起慶祝,一起學習表達感恩。

Worldteachersday.org是一間辦理國際教師節的非營利組織,今年10月5日於波蘭舉辦慶祝教師節活動,因為這封信,主辦單位也邀請我去參加,今年的主題是「教師增能,永續社會(Empowering teachers, building sustainable societies)」,他們也鼓勵在台灣加入慶祝教師節活動,也提供我們一些活動做法,我們如果有舉辦和慶祝教師節的活動,也可以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放在World Teacher’s Day.org的官方網站上。

這個交流機會,讓我發現旅行是不斷嘗試新路,得到心靈的自由,真誠的友誼和跨界交流才是真正的旅行,我們可以讓台灣的老師和學生瞭解國外如何慶祝教師節,也可以和國外同領域的組織建立友好關係,未來不論是邀請講者,或是活動舉辦,都可以把資訊彼此分享,影響更多老師和關注國際教育議題,尤其是教育和閱讀領域的專家。




對我來說,閱讀是旅行的能量預備,當我開始踏出第一步,開始尋找原因、為自己解惑、向人提出疑問,我不只用自己的角度向外看,也學會用外來的角度看當地的事物,重新歸零,努力去吸收,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後,原本只是隔著書本、網路獲得的知識,再重新看到那些地方,會變得有自己的語言和故事,這時候,旅行不是社群網站片刻的按「讚」數,而是生活。

如賈柏斯所說的,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 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對你來說,旅行是什麼?


刊登於《Readmoo 閱讀‧最前線》對你來說,旅行是什麼?

給回來的旅行者:人生,才是你的正職: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1162

踹妞圖文:為什麼有了Google,我們更需要構建知識?


作者:田育瑄

所謂「知識」的追求,並不一定要什麼頭銜和稱號來滿足,最重要的是對學習的使命感。

你愛上了它,願意用全部心血研究它,從中得到樂趣,再疲憊也願意撐下來,甚至快要倒下前也不捨得丟棄它,這就是使命感。

形成智慧的先決條件就是知識的累積,這也是變動的數位時代下不變的道理。

以下是《衛報》的報導(https://goo.gl/5x5dvI):

1. 網路的方便,讓我們對無知無感

過去我們生病需要看醫生、車子壞掉需要修理,或是財務上需要協助時,常會尋求專業。

然而,在人人都可以上網分享經驗和知識,不用1秒,答案就呼之欲出的網路時代裡,帶來許多方便,卻也伴隨著危機──我們開始變的無知,可怕的是,對自己的無知無感。

2. 腦中的知識,才是日常決定關鍵

每一天我們根據自身的經驗和知識下各種的決定和判斷,小至吃什麼、買什麼、周末看什麼電影?大到最近流行的趨勢、應該投給哪個政黨?做這些決斷的時候,我們不會一一審查每個事實;相反地,我們會根據大腦裡存在的知識來快速判斷。

也就是說,我們的「背景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政黨觀感、社交程度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3. 智慧的形成,關鍵在於知識構建

我們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與消化,構建全面的背景知識,才有機會做出更理智的選擇,只有Google是遠遠不夠的。

知識並非智慧,但智慧的形成先決條件就是知識的累積,這也是變動的數位時代下不變的道理。


本文刊登於 踹妞粉絲團

踹妞圖文:改變世界的能力,如何從小培養?

改變世界,你需要這10種超能力!(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教育部政務次長的陳良基,最後一次以台大學術副校長的身分,在台大創意創業周致詞時,鼓勵學生能帶著改變世界的實力,走出一條通往世界的道路,去年底歐盟發表一份報告:「重新思考教育(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報告內容指出,未來的世界充滿變化,資訊流通速度加速且訊息龐大,必須透過與真實世界接觸、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連結企業人脈才能培養真正的能力,

其中,培養能夠跨領域的能力(Transversal skills),學好STEM學科、語言能力,培養專業的職能,創造新工作前,將專業應用在職場上也是同等重要。這些帶得走的能力,如何從小培養?

帶著走的能力,必須從小培養

美國佛羅里達州西海岸坦帕市「青年極限運動機構(Extreme Youth Sports)」執行長杜安‧史拜爾(Duane Spires)長期為孩子舉辦課後活動及夏令營,從五歲開始培養未來領導人,教導他們如何展現自信、創造成功的生活品質,藉由運動與做中學,培養創業精神,以下是10個您和孩子可以一起著手的方向:

1.      設定目標對未來的成功有很大的影響

用充滿樂趣的活動,陪孩子設定和完成目標,寫下來是最好的開始!

首先,請孩子提起筆,寫下心中的目標。研究證明,用筆寫下的目標達成率超過80%,開始動筆想像吧!

如何做:
請孩子定義及寫下他們想完成的十個目標,接著,從中挑選一個他們認為能發揮最大影響力的主要目標,當作整體的「核心目標」。

接下來,寫下達成這個核心目標必須完成的項目與步驟,鼓勵孩子起而行,一步步開始達成。

2.      學習辨認機會

許多人無法發揮潛能,是因為他們沒有認出那是機會。

教導孩子向外尋找機會,並邁開行動,這麼做會大幅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標準。

如何做:
當孩子指出問題或分享遇到的挫折時,別忘了對他們的分享給予肯定,並重述讓他們感到沮喪的原因,如:午餐時發現三明治出水,或是東西放得太高了,拿不到等等。

接著,藉由這個機會與孩子一起腦力激盪可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會讓孩子專注創造積極的解決辦法,而不只是專注在問題本身,養成這個習慣會使孩子在未來所屬產業中,將目光定睛於解決方案,為更多人創造利益與價值。

3.      擁有理財素養

越早開始教導孩子金錢方面的知識,越早能為孩子提早扎根財務基礎。

如何做:
提供孩子可以自己賺零用錢的機會,如:做家事、做小生意,或是讓孩子幫忙你的事業。

先讓孩子練習為自己付錢,再練習付出與給予;教導他們投資的觀念,以及金錢要如何使用,未來才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幫孩子設一個銀行帳戶,並讓他們學習如何控制收入與規畫預算。

4.      滋養創造力,能強化行銷能力

教導孩子行銷技巧,是為了在孩子未來開展自己的事業前,預備吸引顧客的方法,沒有顧客,再偉大的事業也做不成,在年輕時學會行銷,是個很有用的利器。

如何做:
鼓勵孩子開始觀察與紀錄市場行銷的工具,如:促銷看板、多用途宣傳橫幅、雜誌內頁的紙本廣告、電視和廣播的影片宣傳、網路及社交媒體的短篇廣告,問問孩子抓住他們目光的是什麼樣的訊息、考考他們如何辨別:廣告主旨、引言介紹、引發顧客動機與行動的表達方式,也讓孩子們為自己的創業點子製作行銷廣告。

5.      改變對「失敗」的認定

在學校時,我們都被教導失敗是差勁的,然而在創業的場域,如果你從中摸索學到了有用的一課,失敗可是件好事!

《思考造就財富(Think And Grow Rich,暫譯)》一書作者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說道:「每一次失敗都會孕育相同規模或是更大的成功」,允許孩子失敗,將強迫他們想出新的方法達到目標,並從錯誤中學習,這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並且知道在艱困時,仍然保有毅力。

如何做:
當孩子失敗時,不要懲罰他,利用這個機會,與他討論導致失敗的原因,並一起腦力激盪「有沒有預防讓類似的情況在未來不再發生的方法?」。

永遠從失敗中找到可以學習的事,並鼓勵孩子永不放棄!

6.      學習有效的溝通,讓關係更加緊密

由於社交媒體和簡訊的發達,大部分的孩子現在都不是很擅長面對面的溝通和電話溝通,成功的企業需要真正與人們面對面交流與談話,教導孩子清楚、有效的溝通,將會提升孩子的人際關係與並在事業中大放異彩。

如何做:
首先,以身作則,教導孩子什麼是有禮貌,以及如何尊敬他人。

最重要的是,練習面對面談話時保持眼神接觸,當使用電話交流時,教導孩子把說話速度減慢,並將話說得清楚。

接著,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如何用電子郵件交談,請孩子使用正確的文法句子書寫,並傳遞完整的訊息,別讓孩子使用縮寫和短語。

7.      獨立學習,能夠培養自信

你喜歡獨立而自律的孩子嗎?培養成功的創業家心態,就是要訓練孩子依靠自己,創造自己的未來,才會讓他們成圓融成熟的領導者。

如何做:
下次孩子和你要零用錢買他們喜歡的玩具時,就是一個請他們腦力激盪:將創意轉化為創造收入的機會,這會激發孩子的創意思考,並讓創業養分有嶄露與實現的機會。

8.      讓孩子有機會領導

孩子在校常被教導「如何跟隨與遵守規範」,孩子們被安排一樣的學習進度和記憶事實,而不是培養成為一位獨立思考者,創業教育強迫孩子跳脫框架思考,創造獨特觀點,並領導他人一起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能夠從小培養孩子成為一位領導者。

如何做:
給孩子機會在活動中練習領導他們的朋友,如:戶外活動、讀書會、音樂練習、小型募資計畫等,或者,你也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你可以邀請孩子與你一起在舉杯祝賀後,練習說祝福的話,或是在家庭聚餐或生日派對上表演或主持,讓孩子體驗在大眾面前發表的滋味。

9.      說服的技巧涉及生活各個面向

說服的能力一生都受用,因為這個技能可以在生活各個面向中應用,從買賣產品到服務客戶,也能應用在任何職業上!

如何做:
鼓勵孩子開始執行一些小型的計畫,比如:把他們的舊玩具賣出去、在天熱的中午,製作檸檬水來賣、平時可以繪畫畫作或製做手工藝作品販賣,讓孩子們為自己的產品定價、賣給顧客,以及在交易完成後,如何強化彼此的合作的關係。

10.  懂得回饋會讓人更加快樂

培養孩子願意幫助別人的心。

這項特質會讓孩子在獲得成功時,懂得保持謙遜,而且,讓孩子會知道成功的企業不只是利己,更是利他。

懂得為他人付出也會活得更開心、更加滿足。

如何做:
與孩子一起腦力激盪創業點子時,請他們選一間慈善機構,在賺到錢後捐獻出一部分,向孩子解釋:所有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那些對於提升他人生活有偉大貢獻的人。


參考資料:
New Europ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Europe: not an experiment, a necessity  
Inc.: 10 Steps to Teaching Your Kids to Become Entrepreneurs 

踹妞圖文:《料理鼠王》冒險去發掘並捍衛新的事物


作者:田育瑄

全家聚在一起的時光真的很好,一起吃年糕、啃瓜子、挑糖果,窩在一起看已經播了很多次《料理鼠王》電影。

每次看每次都很感動,尤其是最後一段美食評論家的評論,也提醒自己在新的一年寫文章的時候應該懷抱著什樣的心情和信念來寫作。

節錄美食評論家柯柏最後的評論如下:

就許多方面來說,評論家的工作很輕鬆,我們冒的風險很小,卻握有無比的權力,人們必須奉上自己和作品,供我們評論,我們喜歡吹毛求疵,因為讀寫皆饒富趣味,但我們評論家得面對難堪的事實,就是以價值而言,我們的評論,可能根本比不上我們大肆批評的平庸事物,可是,有時評論家必須冒險去發掘並捍衛新的事物

這世界常苛刻的對待新秀、新的創作,新的事物需要人支持。

昨晚,我有個全新的體驗,一頓奇妙的菜餚,來自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處,如果說這頓菜餚和它的創作者,挑戰了我對美食先入為主的觀念,這麼說還太含蓄,他們徹底的震撼了我,過去我曾公開嗆聲,對食神著名的名言,料理非難事,嗤之以鼻!不過我發現,現在我終於真正瞭解他的意思。

並非是誰都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不過偉大的藝術家,卻可能來自任何角落,現今在食神餐廳掌廚的天才們,出身之低微,令人難以想像,依在下的看法,他是法國最優秀的廚師,我很快會再度光臨食神餐廳,滿足我的口腹之慾,那一晚很美好,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一晚。

#幸福就是當我們同在一起
#冒險去發掘並捍衛新的事物
#新的一年踹妞會推出新系列作品
#歡迎來踹妞這裡一起冒險

本文刊登於 踹妞粉絲團

踹妞圖文:老爸的哲學


作者:田育瑄

爸爸很喜歡打高爾夫,這幾天帶我們一起去走春,爸爸帶著弟弟在場上揮桿,我跟媽媽還有弟的漂亮女友在一旁拍照錄影、歡呼、聊聊天,頂多揮個兩三桿,我們的任務是:「當個稱職的啦啦隊」,抓住甜蜜回憶。

打完球後,爸說:「等我一下,我去公司一下,順便溫個車,過年好幾天沒發車了」我們全家一起前往,從途中經過的路線與往返的道路,感受著爸眼中的視野。

抵達之後,爸帶我們去參觀走走,微笑的說:「這就是我的工作partner! :)」,看爸忙前忙後,對待他的工作伙伴非常認真、相互信任的模樣,讓我學習到經營家庭、經營事業、經營自己,關鍵其實就是用心。

用心不一定會帶來金錢,也不一定會帶來好運,但肯定能獲取信任與安心,知道交給你一定沒問題。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身旁發生的事越來越多人事物難以掌握,但是把問題看清楚了,就會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準備付出什麼。

我很喜歡《紐時》的一句標語:'The only way to fight back is to excel it.' 「學會」就是戰勝的不二法門;古人也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些都是從每天一點一滴的用心開始

#用心
#學習

本文刊登於 踹妞粉絲團

艾倫回應川普禁令:當你看到某人有需要時,你幫助他們


作者:田育瑄

最近的新聞看著很疑惑,這真的是我們所處世界,還是楚門的世界,每個人都無可倖免加入劇本,又一邊看著劇情發生。

好萊塢名主持人艾倫狄珍妮(Ellen DeGeneres)在節目中談及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禁止7個穆斯林國家旅客入境的行政命令:「我不太喜歡談論政治議題,所以我不想談川普的新政策,但我想談談《海底總動員2:多莉在哪兒?》」。

多莉是一條來自澳洲的魚,她和馬林、尼莫一起進入美國,抵達加州的海洋生物研究所,那裡有一座高牆,牠們得想辦法跳過那座牆,你不會相信,但那堵牆根本阻擋不了牠們。

多莉進入美國後,最後和家人走失,但其他的動物一起幫助多莉,那些動物甚至不需要她,牠們也和她沒有任何共通點,牠們幫助她克服困難找尋家人,即使牠們的顏色不一樣,因為那是你應該要做的事――當你看到某人有需要時,你幫助他們」(https://goo.gl/rAquNX

這讓我回想起之前寫的一個故事,有天晚上「人在紐約」(Humans of New York)攝影師訪問在街頭遇到的一位10歲小男孩,「你未來想做什麼?」布蘭登問道。

男孩說:「我想當一名記者,我爸爸就是走遍世界各地的新聞記者,如果我的夢想成真,我想採訪美國太空總署NASA署長,請教他太空總署發射火箭的計畫」,消息曝光後,NASA署長Charles Bolden寫信邀請馬克思到華盛頓採訪,一圓小記者採訪夢。(https://goo.gl/lpI3jA

When you have more than you need, build a longer table instead of a higher fence.

ㄧ個國家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總孵育出源源不絕的夢想,一代接著一代,閃閃發光;美好的故事能成真,是因為有你我的堅持、整個社會的力量的推波助瀾,才可能扭轉困境,「選擇」是我們重要的功課。

#當你看到某人有需要時你幫助他們
#findingdory

本文刊登於 踹妞粉絲團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踹妞圖文:「英國脫歐」震撼英國高等教育


英國「脫」歐,通向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不如,讓莎士比亞引路吧~(圖: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舉辦「歐盟公投」前,英國青年享有在28個歐盟國家讀書、工作、居住和旅遊的自由,然而,公投結果出爐,英國選民以51.9%的「脫歐派(Brexit)」勝出48.1%的「留歐派(Bremain)」,成為史上首位脫歐的國家,這個結果不僅為長期獲歐盟補助的英國高等學府,投下一顆不穩定的震撼彈,而中小學界也擔心原定研議的教育政策將無限期延宕。

脫歐之後,英國與歐盟將重啟談判合作協定。《赫芬頓郵報》指出,目前英國大學來自歐盟的贊助經費包含:近三成的學術研究計畫、尚未就業的青年創新學習計畫與教育訓練、高等學府建築與設備修繕費用、學術界與教師能在歐盟間自由遷徙、學生也能透過歐洲伊拉斯莫斯(Erasmus)計畫在歐盟的學校就讀。

為此,英國高等學府103所大學校長共同聯署發出公開信,嚴重關切英國脫離歐盟後對大學與學生造成的影響:「英國大學對在地社區與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每年英國高等學府為政府帶來730億英鎊的營收,其中37億英鎊來自歐盟國家的學生,佔大學註冊率的5%,提供近38萬個職缺,此外,表現優異的畢業生也為英國創造工作機會,並帶來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前瞻研究發現」。

以下是宣布「脫歐」後,英國教育各界的影響與反應:

1. 「英國大學」倡導團體:必須確保歐盟人才與英國的合作網絡

由英國各大學校長組成的「英國大學」倡導團體(Universities UK),是英國高等教育的發聲機構,它明確表示對公投結果感到非常失望。

「儘管最終結果並非我們所贊同的,我們仍會尊重公投結果,脫歐是個漸進的脫離過程,其中也會有尋求保障和影響未來政策的重大機會。在這段過渡期,我們的焦點會放在確保英國大學在歐盟持續保有展望全球、連結國際與學術資源吸引力,這些指標對於確保我國大學在全球排名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非常重要。首要目標是說服政府能確保來自歐盟的員工與學生,能繼續在英國大學工作與學習」主席茱莉亞‧古德菲勒(Julia Goodfellow)接受《獨立報》採訪說道。

「英國大學」倡導團體認為,英國歡迎優秀頂尖的國際人才,這些生力軍不僅對大學的研究與教學有卓越的貢獻,對經濟和社會也有積極的影響力,他們希望研究員與學生能夠持續透過泛歐盟計畫,持續打造全球合作網絡。

2. 英國學生公會:爭取學生與青年參與決策的管道

英國學生公會(National Union of Students)認為「脫歐」結果是個令人沮喪的決定,尤其在年輕族群中,近八成表示贊成「留歐」,而65歲以上的民眾僅占四成。

英國學生公會主席梅根‧杜恩(Megan Dunn)力促政府在未來的關鍵決策上,也能將學生的聲音納入討論,並確保學生和青年族群能夠參與諮詢、積極討論,而非完全由長輩決定。

「英國高等教育獲得大量來自歐盟機構的經費,『脫歐』勢必對大學造成龐大的壓力,而歐盟學生也會考量本身是否擁有足夠獎學金支援前往英國就讀,另外,多數提供給社區的『成人技能學習計畫』經費也是由歐盟提供,未來是否能持續也無從得知。『脫歐』結果對學生與青年的未來影響甚鉅,我央請政府未來進行這類的關鍵決策時,能將學生和青年的聲音納入參考,僅將話語權交給長輩來主導是不公平的」杜恩說道。

蘇格蘭學生公會主席芳妮‧珊德蘭(Vonnie Sandlan)指出,「即使這項公投是針對英國全體人民,但蘇格蘭的多數公民投下「留歐」的意見,也不應就此忽視;接下來英國政府應該與四個行政區、支持留歐的各界代表密切討論,確保大家對下一步的規劃充分理解,並全力避免災難性的後果發生」珊德蘭說道。

3. 歐洲大學學會:知識社群的連結,不因「脫歐」改變

代表全歐47國、850所大學的歐洲大學學會(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認為:「儘管這次英國『脫歐』帶來的問題與後果肯定非強大,但是無論結果如何,英國的大學都是歐洲高等學府大家庭很重要的一份子,英國為歐盟拓展了疆界,這個知識與學習的社群連結是強大且永續的,也一定能渡這次的危機,歐洲大學學會將會持續與英國大學攜手合作,不會因此分裂」這無疑是目前最和平、穩定的聲明。

4. 英國中小學校長學會:國內的教育系統問題,不能因「脫歐」延宕

由中小學校長及社福機構組成的英國中小學校長學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 Teachers)秘書長羅素‧荷比(Russell Hobby)接受英國《校園周報》訪問,他擔憂的表示:「『脫歐』將對英國造成巨大的改變,對中小學校長而言,這代表的是『世代期許』產生隔閡,學校將會盡全力冷靜、清楚地與師生討論『脫歐』對未來的影響;然而,我們也擔心政府會將全數的時間、精力都放在解決歐盟事務身上,而原定討論的教育系統問題,又再次受到忽視,例如:眼花撩亂的測驗機制、不公平的補助協議、教師聘任問題等」。

「脫歐」不僅對當前英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也讓歐盟人才的去留、教育政策的審訂,增添不穩定的危機,在這個不安定的時刻,政府必須對外力促攜手合作,對內聆聽各界意見,才得以讓轉型過程順利進行。


本文刊登於
《親子天下》「英國脫歐」震撼英國高等教育
《翻轉教育》「英國脫歐」震撼英國高等教育

踹妞圖文:《時代》封面人物 27歲歌手愛黛兒:平凡,造就非凡

愛黛兒:我是藝術家,才不想被叫「品牌」!(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代表所有世代的聲音」,美國《時代》(Time)雜誌封面人物選上了27歲的英國歌手愛黛兒(Adele),並且這樣定位她。她完全不用社群媒體和歌迷互動,不讓「讚」數左右創作方向。她的歌聲讓歌迷願意購買實體專輯,打破數位時代唱片銷售規則。她也是一位年輕的母親,母親身分如何影響她的創作和人生?

一襲紅裝,氣勢驚人的愛黛兒(Adele),登上《時代》雜誌一月封面人物,她專注的回眸眼神,與你我對上目光,一如她的嗓音跨越世代,穿透過去、現在與未來。

十一月的冬夜,愛黛兒站上美國曼哈頓電台城市音樂廳(Radio City Music Hall),為轟動全球的《25》個人專輯,展開世界巡迴首演。嗓音低沉渾厚的她,唱完主打歌曲「久日未見(Hello,)」後,站在舞台中央,脫下了高跟鞋,輕聲說道:
「親愛的,你們一切可好?」愛黛兒一個舉手投足,台下旋即歡聲雷動;
「很抱歉,我覺得不大好」愛黛兒突然說道,
「因為太緊張,現在的我,其實感覺有些胃脹氣」歌迷們爆出笑聲。

美國《時代》雜誌指出,愛黛兒這張《25》專輯在去年11月18日上架首周,大賣338萬張,一舉超越美國偶像團體「超級男孩(N Sync)」2000年發行「飯飯之交(No Strings Attached)」電影主題曲,創下的242萬張紀錄。

在這個大家都不花錢購買實體專輯的年代,創下了愛黛兒奇蹟,接下來的二、三周更持續刷新紀錄,每周實體銷量再破百萬大關。

她亮眼奪目,在於如實呈現脆弱


現年27歲的愛黛兒,打破樂壇無數紀錄,雖然她不確定這是否就是所謂的「成功」,但她的確有一套自我主張;「我不會因為情緒崩潰,而感到害臊或彆扭,每個人都有低潮的時候,當你知道有個人與你感同身受、個性如此相似,就會有股力量,在你心中悄悄滋長;雖然我的音樂聽起來總迴盪著憂傷,但只要你仔細聆聽,旋律與字裡行間其實藏著『喜悅』,那是從悲傷裡重生的快樂」。

愛黛兒的歌聲瀰漫著一股療癒、懷舊的味道,如「久日未見」一曲是拿起電話傳遞思念,而不是低頭對著手機打字;生活中的她也保有這一部分,至今,她仍會撥打室內電話。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踹妞圖文:《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迎接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圖片來源:甘田文創

作者:田育瑄

一年已經過了一半,趁著這個時間好好檢視一下這半年的工作與學習成果,以及決策時的錯誤與困難,想一想可以改進的更好地方在哪?可以如何擦亮自己的品牌,經營一個生態圈,讓人家想到相關問題就想到你?

朝著目標前進,最終目標:「成為解決問題的工匠(專業)、行腳商人(市場)、總管(連結整合)」。

我想要成為遊走各國的國際教育自媒體,我的研究和文字,加上夥伴的音樂和創意,不論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用故事和影像傳遞正向力量,感動人心,傳遞「愛」的口譯員阿!(以前夢想是到聯合國做口譯)~~~如果之後有機會,還想跟專業朋友做口述影像,為視障朋友傳遞知識與樂趣!

1. 沒過五十歲的你,盡早發展「自己的品牌」是很重要的

要當獨立工匠,並不是懂一種技術就夠了,除了你本身的技能外,可能還需要懂行銷、懂經營、懂通路、懂銷售、懂得整合你自己專業的上游以及下游的人員。 更重要的是,無論你是上班族、是學生、是專業人士、是自雇者,你都要想想怎麼「擦亮你自己這品牌」- 讓別人碰到某個問題,就會想到你。

畢竟別人為何需要雇用你(或你的團隊)? 通常都是因為【你有解決特定問題的能力、你有辦法把某個交付物從頭包到尾、你是那個領域的少數專家、或是找你的總成本最低】。 所以上下游整合的能力,管理知識與技能、甚至結合其他工匠的專案統籌技能,會是很重要的修練。

與其待在一個穩定的環境看書學習,不如直接在實際的市場中學習創業需要的各方面技能 (也果然很快就發現,只懂本業的知識是根本不夠,還有超多其他的知識急需養成)。 也算是運氣好,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邊走邊學下也勉強走到現在了。

2.  長大,是一種從慌亂到習慣的過程

哪裡不足,就往哪裡練

逼著自己去習慣。努力把自己丟到你不擅長的情境中,慢慢地⋯⋯你就習慣了。

比方說:

每次報告都自告奮勇上台。每次上課都逼著自己舉手提問。
有機會表達意見時,就逼著自己把話講清楚。

多幾次之後,你會開始習慣與人溝通這件事。
習慣後,你較不會感到緊張與慌亂。
最後,你會隨著經驗增加而搞懂這件事情的本質規則。這時候,你就會有洞澈一切的冷靜了!

所以不擅長看人臉色的、個性內向的,若想改變,那你要刻意跟人接觸。
搞不懂異性想法的,若想改變,你該多跟異性接觸。 台會緊張的人,若想改變,那就請逼自己多上台。

其實你回頭想想,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麼從小長大的嗎?

你看看那些父母帶著小孩子出門的。小孩子搭上火車、搭上飛機,睜大眼睛興奮的大喊,到處摸摸碰碰興奮的不得了。

飛機要起飛了,他們又緊張害怕的說不出話。 你在旁邊看了可能會覺得:「這有什麼好又興奮又緊張的?不就只是坐飛機嘛~」但他沒搭過,完全不知道後面會有甚麼狀況。

無法預期、無法準備,自然容易在情緒上有波動。 而你搭過幾百次了,對於後面整個流程了然於胸,當然你能多些從容。


早點去習慣,就早點突破

所以,對於我們不擅長的事情也該這樣。本來人天生在每個領域的天賦都不同。對於缺乏天賦的事情,我們當然一開始是做不好的。缺乏天賦,若又缺乏經驗,更對那件事情後續的發展毫無所悉。

在這情況下,如果這事情很正式或很重要,當然我們就會極度緊張。而緊張的心情會帶來生理上的反應,又會讓心理更擔憂;這樣的惡性循環下,當然說也說不好、做也做不對、行動不到位、表情也僵硬、腦中一片空白,最後表現很差。

所以改善的方式,一方面是培養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多有經驗。一旦後面會發生甚麼都有所理解,最少你能降低緊張。人不緊張,就能把能力平穩的表現出來,而這才能逐步成長。

大部分人,通常面對這種狀況,直覺想的是要藏拙。 既然我不擅長演講,那我拚死不上台。 既然我不懂異性在想什麼,那我盡量不去跟他們說話。既然我不擅長溝通,我死也不跟人溝通。

這策略不能說有錯。前提是,你要有辦法逃避一輩子。只要你有辦法永遠躲著,那就請好好地躲過每次的磨練。

但有些事情我們其實很難逃避一輩子,比方說與人溝通、跟異性交往、表達自己的想法、解釋自己的觀點這類。那我會建議你盡量在越早的年紀逼著自己習慣越好。越晚才有覺悟,一方面會有更長的時間浪費在閃躲與碰撞;

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對於老人學習者的容忍度終究沒有對年輕人來的高啊! 大家只會覺得:「都這年紀還搞不懂?」 這就會讓學習之路更顯得艱辛了。

所以若覺得自己有什麼不足,現在就勉強自己去練習那情境。逼著自己累積經驗、逼著自己盡早開始習慣。

然後,總有一天,你會能有所突破的。


3. 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嗎?掌握 3 大能力 一起成為人人稱羨的人才吧!

(1). 普通人:缺乏特色的單純好人

指單純好手好腳的人,或是念了一般大學甚至碩士畢業,但卻沒有任何突出性的人。

(2). 單功能:具備單一賣點

最少有一項能夠被市場需要的技能。

(3). 多功能:具備多項賣點

指除了具備主要技能以外,同時還會很多旁支技能。

例如:除了是一個資深軟體工程師,還會修圖、組電腦、經營FB粉絲團等。

(4). 感知力:理解並解除別人的核心痛苦

有辦法理解別人的痛苦,並解幫他解除痛苦。

(5). 傳承力:讓自己具備複製能力

如果你具備傳承力,長期而言你就不只是一個人,這意味著大部分人能夠升遷,是因為老闆覺得你有辦法將手邊工作順利交接給其他人,他們才願意讓你承擔更重的責任。


(6). 銷售力 / 建構力 / 連結力

想走工匠之路的人要具備建構力,必須能獨立把一個產品或服務完成的能力。

想走行腳商人之路的人要具備銷售力,簡單明瞭就是指能帶錢進來的能力。

想走總管之路的人要具備連結力,能協同不同專業的人,幫忙規劃同一件案子的能力。

(7). 整合力:把資源結合在一起的能力

類似演藝圈的製作人,把資金、人才、創意、技術整合在一起,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東西。

(8). 創造力:開創新事務能力

包含技術上、流程上、服務上、及商業模式上各種創新,具備這項能力的人,通常能夠根據不同的職能路線,完成不同事情。

(9). 達人:自己成為品牌

如果你在某一個領域待久了,你可能成為該領域的大師,使自己成為品牌,獲取超額的社會敬重及財務報酬。

(10). T型大師:具備多項特質的達人

當你成為某項領域的達人時,你還得嘗試跟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學習

賈伯斯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將工匠路線發揮到極致;然後開始嘗試成為行腳商人,進行產品設計、整合;此外他又有明確的洞察力,了解市場需求,訂出市場接受的最高價,讓市場對 Apple 的產品迷戀與感動。

(11). 領導與經營:最小戰鬥單位的領頭者

若你能領導一群 T 型特質的專家,或是協助一個組織順利營運,那麼你的溢價也會變得很高,這樣的角色是前面的集合體,能做到這一步,你勢必是一個萬中選一的高級人才!


4. 迎接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工匠:從無到有建構一項產品的能力

其實「工匠」在工業革命之前是社會上非常重要的職業,那時沒有機械和生產線,世上幾乎所有的人造物品都是由工匠親手製作的。一位工匠具備從原料到成品完整地製作出產品的能力,甚至還能接受定做,來滿足顧客的需要。

例如,鐵匠知道如何從鐵砂錬出鐵,並且冶煉打製成為鐵器給客人;而陶匠有能力從揉土、塑形、上釉、燒製做成陶器販賣。

工匠的養成往往以「師徒制」的方式來進行,徒弟跟著師傅從做中學習(甚至從雜役開始)並逐漸累積經驗,雖然培訓期很長而且要學的項目瑣碎繁雜,但只要學成出師便能獨當一面,靠一己之力製作出產品來滿足客人的需求。

工匠的能力,不一定僅限於實體物品,對於服務也一樣適用,只要能從無到有,建構整套的服務就屬於工匠的能力。(專業服務業:司徒達賢教授論壇:若無強大的專業服務業,製造業難以更上層樓專訪準經濟部長李世光:要漲電價,人民所得要先提高

例如,一位客服領域的「工匠」不僅僅是知道如何回應客戶問題,對於整個客服體系的設計、通訊設備的選擇、人員的教育訓練等環節都能清楚掌握。

假如有間公司想要建立一套客服體系,只要委託這位「工匠」,給予足夠資源,他就能夠順利搞定,這就是工匠的實力!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才絕對是各界重金挖角的對象,因為在專業分工的生產線思維中,多數人只懂得單一技能,具備全面性知識的「匠才」是十分難得的。


行腳商人:掌握特定族群需求與喜好的能力

「行腳商人」是流行於農業時代的流動貿易商,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職業,通常被稱為「挑貨郎」。他們揹著布包或是擔著扁擔在各城鎮間巡迴,把城市裡的新奇玩意兒帶到鄉間販賣,或是反過來把鄉間的特產賣給都市居民。

@ 他們的貨物種類既多且雜品項不定,只要是客人喜歡的他們總有辦法弄到手,同時也接受客人的委託代為採買

@ 不管是中國或是西方,鄰里間只要有行腳商人到來總會引來太太小姐們一陣騷動,因為行腳商人們帶來的不僅是新奇的物品,也為當地人「進口」了全新的文化體驗。

行腳商人和工匠不同,他們雖然不會製作產品,但他們十分了解特定族群的需要,並知道如何找到客戶想要的東西來滿足需求,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功力。

行腳商人這行業因為鐵路發達與大型商店的興起而式微,現在應該只有連續劇裡才偶而看到。不過到了市場需求多樣化,客戶越來越難滿足的今天,「掌握特定族群,提供專屬商品」的重要性又重新抬頭。

兩位七年級生用五萬台幣創立的「東京著衣」就是個「行腳商人」發光發熱的例子,他們的 「扁擔」裡有鎖定十八至二十八歲年輕女生所中意的服飾,價格也在這個年齡層可以接受的區間,他們不光是銷售服裝,同時也是流行時尚的傳遞者,如同行腳商人一般帶給消費者新的穿搭資訊。幾年下來這兩位現代挑貨郎已經達成了每年十億元的營業額,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力量!


總管:組織不同人事物形成一個整體的能力

電影裡,歐洲王公貴族的家裡都有一位衣著筆挺、態度沈穩的老管家,而古代中國的豪門宅院中,也總有位長袖善舞、應對得體的總管角色。

管家與總管都是組織裡的核心人物,對上,他們要清楚掌握主人的需求;對下,他們要打理宅子裡所有瑣事,並妥善協調廚師、園丁、僕人、馬伕等完成每一項任務。他們是組織中實質的營運者,對外要取得資源、打通障礙,對內則要協調眾人、回應突發事件,甚至還得照顧每位成員的心情。

一位具備「總管」能力的達人,或許無法像工匠一樣製作產品,也不像行腳商人一般擅長銷售,不過對於整合人、事與物卻非常在行,是能夠將個體凝聚成團隊的關鍵角色,沒有他們,人手再多也只是一盤散沙。

真正的「總管」職位在今天也不多見了,但是具備「總管特質」的人在未來卻是奇貨可居。其實在1970年代美國AT&T的CEO格林里夫(Robert K. Greenleaf)就曾提出「僕人式領導」觀念,強調的就是以服務和人性為導向的「管家精神(Stewardship)」。

以往一人大權在握,眾人聽命的極權管理將逐漸沒落。從近年來竄起的網路科技公司如Google、Facebook、Dropbox的管理文化來看,領導者無一不把心力放在找到對的人,提供最好的環境,並給予所需的支持這幾件事情上。

員工不再是領導者意志的延伸,反倒是領導者成了員工的後盾,為其服務,並支援團隊發揮最高表現。

而在企業內部除了工程師以及銷售人員外,PM(專案經理或產品經理)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因為他們提供了橫向連結,把不同的人與繁雜的事物整合為一個有規律的系統,並達成預設的目標。「總管」特質將與「工匠」、「行腳商人」並列未來職場的黃金三角!


網路讓舊時代的技能重回舞台

工匠、行腳商人與總管都曾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而被人們淡忘。或許您會有疑問,為何到了今天,他們卻又重新抬頭,並成為未來的關鍵特質?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網際網路的興起,「資訊科技」成為他們的新槓桿,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打個比方,你是十七世紀的工匠,手藝雖然很精良,但你的貨品頂多是賣給周遭城鎮的消費者,因此銷售量直接受到地理的限制,產量也難以提升,後來工業革命開始,這行也就逐漸淡出。

但有了網路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首先是突破地理限制,就算你的工作室位處深山,只要透過網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您的商品並且下單採購。交貨也不會是問題,各家物流公司早就建立起快速穩定的配送網路。至於產能也不用擔心,透過電腦輔助設計以及自動化生產的技術,只要有訂單,許多工廠都願意為你代工,更不用說還有日益成熟的3D列印科技。

再來看看行腳商人。工業革命之後,交通建設的普及讓行腳商人不再吃香,而城市與商店的興起也取代了他們的價值。但是在今天,透過無所不在的媒體、網路、與行動科技,只要能掌握特定族群的需求,通訊科技反倒能大大幫助他們推廣產品。今天的「行腳商人」不用再挑著扁擔走訪鄉間,就可以透過網路平台販售各式各樣的商品,更別提完善的物流服務可以快速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至於總管,在過去總是依附主人而生存,雖然他們了解人性、並有強大的組織能力,但貴族階級與大家庭的式微卻讓他們失去了舞台。不過在今天,網路幾乎把全世界的人都緊密連在一起,各種社群平台讓國家與地域的邊界逐漸消失,這也讓具備總管特質的人更容易發揮長才,像是在網路創業圈裡,優秀的總管就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具備各式專業的人才一起共事,建立屬於自己的團隊。

三種特質合體 = 最小戰鬥單位

在今天,工匠、行腳商人與總管並不代表某種特定的行業,反倒更像是三種專業特質

如果拿電腦遊戲來比喻,工業革命時代職場就如同「超級馬力歐」這類的線性遊戲,玩家得一路過關斬將,朝向更高的關卡前進,若無法更上層樓就宣告卡關,Game over。而未來的職場,則更像是線上RPG遊戲,每位玩家根據自己的專長特質,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並且與其他玩家共同結盟,一起朝打怪、集寶、升級之路邁進。

近年來,以美國科技業開始,許多產業都出現了不同角色結盟的工作團隊,幾位擅長技術的「工匠」、幾位了解市場「行腳商人」,再搭配善於經營管理的「總管」組成一個團隊

他們有時選擇自行掛牌創業,但也可能以團隊為單位應徵一間公司,甚至說服企業主資助他們成立新事業。創業或是聘雇對他們來說,純粹是資源取得方式的不同。由於他們具備獨立研發、銷售、與運作的能力,得以和大企業保持一種對等的合作關係,並非像傳統上班族僅能仰賴組織,當個聽命行事的員工。

上述的結盟,我們稱之為「最小戰鬥單位」,單位的整體能力取決於成員的「工匠值」、「行腳商人值」以及「總管值」的綜效,在未來的職場,這將成為一股最堅實的勢力!


閱讀更多《博客來》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掌握關鍵職能,迎向工匠、總管與行腳商人的時代!

---------- ↑根本就是在講外商生活,也連一篇故事參考 --------

外商顧問的職場真心話:在工作上,不是100分就是0分

作者:Fiona Lin

如果要挑出一個工作與學校最大的差別,我會說:在學校裡,70 分就是 70 分,90 分就是 90 分,但是在工作上,如果不是 100 分,就是 0 分。

上上個禮拜,我們 team 為了趕各種客戶的死線,連夜加班。大至 Managing Principal,小至我們分析師(Analyst),每個人都待在公司到凌晨。星期四的晚上,我跟另一個分析師乾脆在看完日出之後,睡在辦公室兩個小時,起來繼續趕工到星期五晚上。

我們成功的交出了報告,大夥兒鬆了一口氣,週末回家睡了兩天。

但是,在一個禮拜後的今天,在一個新分析師幫我把報告拿出來準備做最後的歸檔時,發現了好大一個錯誤:

其中兩個圖表錯了。

不是格式錯,不是少了一個句號,也不是錯了一個顏色:是硬生生的,內容錯誤。那些檢查過 100 遍的數字,還是錯了一個。那些引用的附註,在被我存檔成 pdf 的時候,弄錯了版本。

你會說: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沒有及早預防?為什麼研究所畢業的妳,連存個檔都不會?為什麼妳不好好的安排時間,讓自己好好檢查?

我會狡辯:星期四凌晨 3 點半,我已經焦頭爛額得做各種修改跟檢查做了 20 個小時,在這樣高壓的工作情況下,我已經盡我的全力了。相信我,我已經努力了百分之兩百了。

你會說:這不是藉口,公司花錢請你來,就是要你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好,如果連存個檔都存錯,我為什麼要你?凌晨幾點不是藉口,如果妳一工作到凌晨就會出錯,那我是不是應該乾脆請一個熬夜工作不會有問題的人?再說,數字錯誤,絕對是可以靠著檢查而預防的,妳知道時間很趕,為什麼不好好請別人檢查,或是早幾天自己檢查?

你知道嗎,你是對的。我啞口無言。因為,在工作上,不是 100 分,就是 0 分。

在講求專業性的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世界裡,沒有藉口。東西交出去,不是完美,就是不及格。這裡不是學校,你念書念了到了 60 分,就有 60 分。你不能拿你擅長的英文科分數來補足你搖搖欲墜的數學成績。你不能靠課外表現來加分。你不能靠參加比賽得獎來保送…...在工作的世界裡,少了一個句號,錯了一個數字,就是讓公司丟臉,就是一份 0 分的產品。

當然不是每個產業都是如此。但是在我工作的地方,我們對每份交出去的報告或是簡報都要求完美,因為這是客戶的要求、律師的要求、法官的要求。如果一個公司,連自己出的報告都管不好,那客戶為什麼要花幾百萬美金錄用你?
我們可以反駁:花錢並不代表整個公司都要為了你熬夜,花錢並不代表你可以臨時把要求改來改去,花錢並不代表你是對的。更不用說,錯了一個句號或是一個附註,根本不會影響整體的分析。

客戶可以說:這樣啊,好吧,既然我們理解不同,那我們只好請另一家公司做囉。

這就是現實。我沒有要討論這樣的文化好或是不好,我要說的是,這其實是一種對新鮮人很好的訓練。

還沒工作以前的我,常常眼高手低。基本上,我覺得自己「too good to do tedious work」。我太聰明了,我讀很多書,那些老闆們在講的理論我都懂,甚至比他們更懂,我為什麼只能幫忙做做文書處理,修修圖表,做做 excel?但是這一年中,經過這些訓練,我練了一身很紮實的基本功。該會的文書處理我愈做愈快,excel 的各種小技巧我熟能生巧,我會寫程式做大筆的資料處理,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流程,我了解到老闆們做個案的流程,當上級還在討論怎麼安排工作的時候,我可以即時跟他們報告說,這些細節的東西我已經處理好了。更神奇的是,我的細心程度上升了百倍:以前我是個履歷表充滿格式錯誤的人,現在我眼睛尖到一個標點符號忘記被改成斜體我都馬上挑的出來。

這樣的訓練有什麼好處?我覺得這培養了我紮紮實實做事情的習慣。無論我在什麼樣的公司,我都會帶著這樣的龜毛,想盡辦法把工作做到最好。當然我不是完美,但是我的心態改變了,在虛心接受錯誤的同時,我也了解到好好做事的重要性。

這樣的心態不僅對公司有益,對自己在工作上的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

我發現,在工作上,大家挑隊友的標準是建立在信任上面的。很會大聲說話光鮮亮麗的人很酷,但是如果他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跟我一起把每個細節檢查 100 遍,我不會想跟他合作。在凌晨 3 點大夥一起趕工的時候,你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那個半調子想要草草交差的人;你需要的是那個,願意檢查再檢查,確保自已跟他人的工作都完美的隊友。因此對於新鮮人來說,把分內的工作做好是非常能夠累積自己 reputation 的方法。如果一個新的分析師願意花 5 個小時把一個無聊到不行的文書工作檢查到滴水不漏,下次我拿到有趣的分析工作時,一定第一個想到他,而當我的小老闆問我要推薦誰來跟他做事時,我一定推薦這個新人。

在工作上,有那種只顧著八面玲瓏把老闆哄得服服貼貼的人;也有那種埋頭做事,把小事情都做到 100 分的人。

不,你不應該只當那個八面玲瓏的人,你也不應該只會埋頭做事。你兩種能力都要有: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也別忘了靜下心來做小事的重要。

身為新鮮人的你,可能跟我一樣,對於公司過度注重細節的態度感到迷惑(花這麼多的心力跟金錢去修改圖表的顏色和位置,有意義嗎?)。不過換個角度想,在這樣的壓力下,反而可以訓練自己做事情乾淨俐落又快狠準的能力。

一個只有 100 分與 0 分的世界很不公平,但這會鼓勵我,永遠交出滿分的作品。

原文請見《換日線》外商顧問的職場真心話:在工作上,不是100分就是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