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田育瑄:北一女新生跳樓事件的反思──停留在第一志願的15歲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黃明堂攝。

作者:田育瑄

本文刊登於《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田育瑄:北一女新生跳樓事件的反思──停留在第一志願的15歲


最近的北一女高一女孩跳樓自殺的新聞,躍上新聞版面,不禁讓人捫心自問:到底什麼才是第一志願?

我想起龍應台女士在《親愛的安德列》中,與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一場對話:

一天晚上,安德烈坐在陽台的椅子,背對著大海,手裡點著一支煙,「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那是清晨3點。

「你哪裡『平庸』了?『平庸』是什麼意思?」龍應台對兒子說。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安德烈捻熄了煙,「你會失望嗎?」聽到這句話,龍應台有點驚訝。

龍應台對安德烈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示弱」是我們都該好好學習的功課

當時的安德烈21歲,學著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的旅程才剛開始,就有著這樣的憂慮,但至少他能對母親開誠佈公地說;面對著醫科畢業的父母(北一女學生的母親)、又有位念北一女的姊姊,身為妹妹的她,其實想說的是:我感覺很無助,很孤獨,為什麼我一定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活在這個世上好累,能不能不要長大」,沒有人能回答,最後只好用行動表示無言的抗議。

關於「第一志願」,她達到了嗎?她的人生,卻從此停在15歲。

5歲以前,我們的聲音就代表著全世界,爸媽的世界圍繞著我們打轉;上了中學,有了同儕、師長與成績,我們的世界有了容易量化的KPI,KPI以外的好像都不重要;越長越大,儘管內心的吶喊再大聲,總是會有人用更大分貝的擴音器告訴你:人生不能這麼做,你該往哪走……。

釀成這起悲劇,原因其來有自,當她向父母表示意願:只要上師大附中就好了,其實,她已經透露出畏懼的訊息,怕自己能力不夠好,怕不能符合父母的期待,只是在台灣的教育環境裡,我們不懂、不會、也不願意向父母、師長示弱,因為怕被視為「草莓族」,時間久了,我們甚至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的內心變得麻木,變得剛硬。

▍無論如何,有我們陪伴妳身邊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都需要包容人有軟弱的時候,先接受眼前的她,聽她把話說完,等她將軟弱的情緒發洩完,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她知道人都會有軟弱的時刻,不會隨時都很堅強,又不是機器人!遇到負面情緒是人人都會有的,可以慢慢「卸貨」,不論想達成什麼目標,過程都是很混亂、因人而異的;如果能一天天從爛泥巴中吸取養分,就能慢慢長成一朵漂亮的蓮花,而無論如何,有我們陪伴妳身邊。

如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瑽寧醫生所說:「一切的學習與成長都要回到人性最根本的渴望:感覺被包容與接納的安全歸屬感。先從家庭開始,打造一個孩子心靈的避風港,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包容的力量。

新加坡插畫家Josef Lee在繪本中曾寫到一段話:「這世界有兩個宇宙,一個是我們身處的世界,另一個內在的世界,有一天,他們會相遇,只要妳願意仔細傾聽」,大部分人生的問題我們都必須獨自面對,在孤獨中匍匐成長,沒有人能告訴你正確答案,選擇也需要慢慢觀察、細細體會。學習自處,需要時間,也難以量化,它卻能影響我們一生的幸福,我們都必須學習更珍重自己與所愛的人,大人與小孩都一樣。

人生就是單程票,很多事也都還在探索的階段,可能一開始喜歡,但往下又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後來走得更久更遠,又可能發現其實是真的喜歡!不走到最後,誰知道人生的第一志願是什麼呢?

(作者為英國雪菲爾大學華語教學碩士。現於新加坡擔任教育管理與培訓主管。臉書專頁:踹妞 Try New!